複方梔子湯
(組成)梔子、丹皮、玄參、麥冬、決明子各15克。
(功效)滋陰清熱,生津活血。
(主治)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7日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75例105隻眼,在45日內眼底出血灶全部吸收;因眼底出血而影響視力的62隻眼,視力提高3行以上為22隻,提高率為35.3%;1年隨訪期中,複發率為8.6%,低於對照組的40.4%。
(按語)本證病機為陰虛火旺,灼傷血絡,進而瘀血阻滯。故方中梔子、丹皮清熱降火,涼血止血,又不留瘀;玄參、麥冬、決明子則生津明目,滋陰養血以治本。方中藥味非大滋大補,隻清一般之熱,寒而不傷陰,瀉而不傷津,止血而不凝血。
(出處)河北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3):102養陰益氣活血方
(組成)生地20克,丹皮20克,黃精15克,石斛10克,牛膝15克,白茅根25克,黃芪20克,三七粉2克(衝服),山藥20克。
(功效)養陰益氣,活血行瘀。
(主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0日為一療程。加減:眼底出血加仙鶴草、槐花;增殖病變加赤芍、桃仁;機化者加地龍;口渴、大便幹燥加玄參。
(療效)共治療26例50隻眼,單純型35隻眼,增殖型15隻眼。顯效:眼底微血管瘤出血滲出全部(或大部分)消失,視力提高3行以上,視野擴大10°~15°以上;好轉:眼底微血管瘤出血及滲出部分消失,視力提高2行,視野擴大5°~1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治療結果:一療程後,顯效14例,好轉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1.8%。
(按語)氣陰虧虛貫穿於糖尿病的始終,方中以黃芪、山藥健脾益氣降血糖,黃精、生地、石斛滋陰生津為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並發眼底出血,證屬熱迫血行,故以白茅根涼血止血,丹皮涼血活血,牛膝引血熱下行,三七粉活血化瘀以祛離經之血。諸藥合用養陰益氣,活血行瘀。
(出處)吉林中醫藥,1995(5):18雙補活血方
(組成)山萸肉、山藥、煆牡蠣各15克,丹參20克,赤芍、茯苓、澤瀉、僵蠶各10克,製乳香、沒藥各6克。
(功效)健脾補腎,益氣活血。
(主治)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證屬脾腎兩虧,痰瘀互結型。
(用法)水煎服或共為細末水丸吞服。
(療效)共治療104例203隻眼,單純型41例82隻眼,顯效40隻,無效6隻,總有效率92.68%;增殖型63例121隻眼,顯效23隻眼,有效71隻,無效27隻,總有效率77.69%。
(按語)本證病機以脾腎兩虧,痰瘀互結為主。方中山萸肉、山藥補肝腎,合天花粉清熱養陰止渴,共治病本;茯苓、澤瀉利尿滲濕,以化痰結;製乳香、沒藥、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佐僵蠶、牡蠣斂陰柔肝,化痰散結,達到全身及局部標本兼治目的。
(出處)中國中醫眼科雜誌,1995(1):11
糖眼明
(組成)黃芪、生地、玄參、蒼術、丹參、葛根、當歸、菊花、穀精草、昆布各15克。
(功效)益氣養陰,化瘀散結。
(主治)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用法)水煎服,日2次。
(療效)治療後眼底出血吸收率為80.8%;軟性滲出物吸收率為7.7%;硬性滲出物吸收率為53.3%;血糖治療後顯著降低(P<0.01);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下降(P<0.01);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明顯下降(P<0.01);紅細胞電泳時間明顯縮短(P<0.01);血沉方程K值明顯降低(P<0.05)。
(按語)本方證屬氣陰兩虛,痰瘀內停。方中以黃芪健脾益氣;配蒼術助健脾之功;生地、玄參、葛根養陰生津;眼底血管增殖為痰瘀互結,故以丹參、當歸活血化瘀;昆布用以軟堅散結;菊花、穀精草甘涼益陰,平肝明目退翳。諸藥合用,共為益氣養陰,化瘀散結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糖眼明”中之丹參能降低糖尿病病人血小板聚集,抑製凝血和促進纖溶;葛根有抑製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抑製5-HT釋放的作用;當歸能改善微循環障礙;昆布含碘,能促進病理產物的崩潰和炎性滲出的吸收,抑製結締組織的增生,改善微循環。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1991(8):19-21
(三)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治療方藥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又稱為末梢神經病變,多見於中年以上,糖尿病控製不滿意或病程較長者。少數病人以神經病變為首發症狀。按其臨床表現分為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及非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前者包括:遠端對稱性感覺神經病變、對稱性運動神經病變;後者主要為神經幹滋養血管供血不足所致。
多發性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相當於中醫的“痹證”、“痛證”範圍。係因糖尿病病久不愈,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所致。臨床上最常見且較早出現的為下肢病變,表現為肢體麻木不仁,或如蟻行感,或肢體疼痛,甚則刺痛,或肢體無力。根據伴隨的症狀,臨床分型為氣虛血瘀、肝腎兩虛、脾虛痰阻、瘀阻脈絡等。
降糖通脈飲
(組成)黃芪、麥冬、天花粉各30克,白術、葛根、枸杞子、知母各12克,山藥、黃精各15克,山茱萸、黃連、水蛭、全蠍、桃仁、紅花各9克,丹參18克。
(功效)健脾益腎,活血化瘀。
(主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證屬脾腎不足,瘀血阻絡。症見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倦怠乏力,腰膝酸軟,形寒肢冷,肢體麻木或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2個月為一療程。肢體麻木沉重,加黨參15克,當歸12克;疼痛加三七粉1.5~3克,延胡索10克,路路通12克;灼熱蟻行感,加赤芍、生地黃各12克,丹皮9克;怕冷加附子9克,肉桂6克。
(療效)共治療30例,顯效9例,有效1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7%。
(按語)本證病機以氣陰雙虧,瘀血阻絡,血流不暢,四肢失於濡養為主。方中以黃芪、白術、山藥等健脾益氣,山茱萸、枸杞子益腎填精,共補先後天之本;黃精、麥冬、天花粉、知母、葛根養陰生津,且具有降低血、尿糖之作用;黃連清熱解毒;水蛭、全蠍、桃仁、紅花、丹參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全方共奏健脾益腎,活血化瘀之功。
(出處)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5):364-365
益氣養陰通脈飲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5克,葛根15克,益母草15克,玄參12克,生地12克,烏梅12克,當歸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丹參10克,水蛭10克。
(功效)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主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每日3次口服維生素B125毫克,肌注1次維生素B1250微克。加減:腰酸甚者加續斷、牛膝;疼痛甚者加延胡索、白芍。
(療效)共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炎40例,周圍神經炎病程2個月~6年;治療時間1周~2個月。結果:痊愈2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0%。
(按語)氣陰兩虛為糖尿病之病本,方中以黃芪配黨參健脾益氣生津,生地、烏梅、葛根、玄參養陰生津止渴;諸藥共用以治其本。糖尿病周圍神經炎是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導致氣滯血瘀,故以益母草、當歸、川芎、桃仁、丹參、水蛭活血化瘀,以通脈絡。全方共奏益氣養陰,活血通脈之功。
(出處)新中醫,1996(5):43
益氣養陰活血湯
(組成)黃芪130克,生地15克,葛根15克,玄參2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蒼術15克,豨薟草20克。
(功效)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主治)糖尿病並發神經病變。
(用法)每日1劑,煎汁250毫升,早晚分服。加減:病情嚴重者可酌加桃仁、紅花、虎杖、水蛭等。
(療效)本方治療糖尿病並發神經病變者50例,顯效18例,有效2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
(按語)方中黃芪益氣健脾;生地、葛根、玄參滋陰潤燥;蒼術健脾以化濕,伍玄參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為施今墨先生的經驗;又以川芎、丹參、赤芍、當歸活血化瘀,豨薟草通絡。諸藥合用,共為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之功。
(出處)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5(2):25
益氣通絡湯
(組成)黃芪30~60克,生地15克,丹參、雞血藤各30克,當歸12克,木瓜、懷牛膝、穿山甲、地龍、路路通各9克,蜈蚣1~2條。
(功效)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主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證屬氣陰不足,脈絡瘀滯者。症見肢端疼痛麻木或灼熱,針刺感或肢端感覺異常等。
(用法)水煎服,頭煎加水400毫升,濃煎取汁2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取汁150毫升,兩煎相混分2次口服。陰虛加山茱萸、麥冬、黃精;陰陽兩虛加桂枝,小量附片;濕熱型或伴足部潰瘍者加玄參、蒼術、黃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