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7節你的幸福指數是多少
近年來,西方經濟學家開始關注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幸福之間的必然聯係。總部設在倫敦的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Foundation,NEF)甚至激進地表示,可以用幸福感指數取代國內生產總值。
NEF采用一套嶄新的計算方法,考慮各地人民對生活的滿意度、預計壽命、投放在環保上的資源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按照他們的計算方法,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人是全球最幸福的。
第2至第10依次序是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巴拿馬、古巴、洪都拉斯、危地馬拉、薩爾瓦多、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中國排第31位。
意大利排第66位,在歐洲國家中排名最靠前;德國第81位;日本第95位;英國第108位;加拿大第111位;法國第129位;美國第150位,俄羅斯第172位。
非洲國家平均成績最不理想,包攬了最後10名中的7位,津巴布韋更成為倒數第一。
20世紀以來,評估一個國家人民生活得好不好,已經不再是過去那樣簡單地看GDP就行了,還要看GNH,即國民幸福指數。也就是說,評估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還要看老百姓內心的真正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覺得快樂嗎?他認同自己的生活嗎?
多年以來,由於片麵強調GDP的高速增長,忽視了資源、人口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導致了這樣或那樣的社會問題。正如社會學家所說的那樣,人們過去對GDP過分迷信,現在,經濟發展了,但是人們的生存環境卻變差了,空氣汙染、城市噪音、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開始顯現。人們的生活質量在某些方麵實際上有所下降,許多人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夠幸福。
2006年國家統計局有關官員表示,我國已推出幸福指數,把幸福這個原本看不見摸不著卻時刻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東西加以數字化。國家把GNH列為一項考核內容,反映了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本要求。通過對GNH的核定,可以糾正GDP片麵的導向功能,以關注人本為核心,將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指數或者說是幸福指數作為衡量尺度。
幸福指數測量的是人們的幸福感,幸福感主要包含三方麵的內容:
其一,它是人們對生活總體以及主要生活領域的滿意感;
其二,它是人們所體驗到的快樂感;
其三,它是人們由於潛能實現而獲得的價值感。
隨著GNH的呼聲越來越高,有人認為,GDP不能對資源損耗與環境退化加以計量,不能全麵反映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當前和未來的淨福利變化,不能直接體現公民關於幸福的終極訴求,因此,幸福指數可以代替GDP。
事實上,這種看法有失偏頗。GDP是體現國民經濟增長狀況和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沒有物質財富的積累和人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幸福感也就無從談起。有關專家對某省市城市居民的抽樣調查研究發現,居民人均收入與幸福感之間呈現一種正向關係,即城市居民幸福感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提高。因此,GDP作為經濟指標的作用依然不容小覷,而幸福指數更多的是作為GDP指標的必要補充,使之成為考察社會和諧發展程度的重要依據。
智慧小品:三類指標測量居民幸福感
A類指數:涉及認知範疇的生活滿意度包括生存狀況(如就業、收入、社會保障等)、生活質量滿意度(如居住狀況、醫療狀況、環境狀況、教育狀況等)。
B類指標:涉及情感範疇的心態和情緒愉悅的程度,包括緊張程度、心態等。
C類指標:指人際以及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程度,包括對人際交往的滿意度、身份認同、個人幸福與社會和城市發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