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42]
中央民族大學:原名中央民族學院,成立於1952年,但其前身可追溯到1941年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學院;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清華大學社會學係、燕京大學社會學係、北京大學東語係民族語文專業相繼並入;1993年更為今名,是90年代初普通高校由學院升格大學之潮中走在比較前列的一家;1999年通過“211工程”立項。如今該校已發展為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民族學科為特色,多項專業兼備的綜合性大學。它是我國民族院校的排頭兵,全國唯一少數民族重點大學(1978年),唯一具有56個民族師生員工的高校,被稱為“少數民族人才的搖籃”。其民族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宗教學、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等學科處於前沿地位,科研碩果累累;其關於民族識別的調查研究,初步奠定了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格局,為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依據;並幫助16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了文字。其出版社是全國民族院校中唯一的出版機構。校園坐落在名園薈萃、學府林立的北京西郊,文化氛圍濃鬱;其圖書館藏書量在全國民族院校中居首位,且國家圖書館與其緊鄰,學術信息暢達,查找資料便利。它是全國民族院校中接收外國留學生最早、層次最全、規模最大的學校。著名社會學家與民俗學家費孝通(該校教授與領導)、著名作家冰心(其丈夫吳文藻係該校教授)長期住在民大校園內。隔壁的中央民族歌舞團中聚集著不少全國著名歌唱家、舞蹈家,這使我每次經過它旁邊時都要恭敬地對它行一個舉目禮。這個學校的食堂餐館也辦得不錯,菜肴種類多、味道好、價錢便宜,所以我曾時常竄到那裏去吃飯。
[聯接]占地麵積32.4公頃。藏書110多萬冊。
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民族學與社會學、中央民族管理幹部、經濟、法學、理工、藝術、藏學研究、成人教育、國際語言文化等10個學院,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蒙古語言文學、維哈柯語言文學、朝鮮語言文學、民族學、社會學、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經濟與管理、法律、政治學與行政學、哲學與宗教學、曆史、中文、外國語、音樂、舞蹈、美術、信息與計算科學、物理電子工程、生物與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等係,體育、幹部培訓、預科等部,民族教育研究所、夜大函授部、馬列教科部、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等29個教學單位,分41個本科專業,3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博士點,24個碩士點。有2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和科研基地(中文、曆史),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民俗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4個部委級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民族史、蒙古語言文學),1個國家扶持和保護重點學科(維哈柯語言文化),1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教育係)。另有近50個研究所、室、中心。
有教職員工1800多人,其中在職教授79人,副教授295人。全日製在校生6000多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350多人,留學生200多人。
中央戲劇學院:“中戲”是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基礎上,於1950年正式成立。校址在東城區東棉花胡同,非常的市中心了。原為文化部直屬高等藝術院校。首任院長歐陽予倩,曆任院領導有曹禺、張庚、光未然、沙可夫、李伯釗、金山等。名譽院長徐曉鍾。學校校風為“團結、勤奮、嚴肅、活潑、創造”。“中戲”是我國戲劇藝術的最高學府,戲劇影視藝術教學與科研的中心。它設有專門的戲劇藝術研究所,辦有專業的權威學術刊物《戲劇》。該院製作並演出的話劇《麥克白斯》、《屈原》、《原野》、《四川好人》、《打野鴨》、《培爾·金特》、《家庭大事》、《殘酷遊戲》、《俄狄普斯王》、《桑樹坪紀事》、《列兵們》、《第十二夜》等,在美學觀念和藝術方法上都有新的探索和追求,產生了一定反響。建院50多年來,“中戲”湧現出了許多知名導演、演員、編劇和舞台美術設計家,中青年演員中著名的有嚴順開、王鐵成、李保田、鮑國安、薑文、鞏俐、呂麗萍、叢珊、嶽紅、陳道明、陳保國、徐鬆子、張光北、巍子、徐帆、陳小藝、江珊、伍宇娟、史可、夏雨、陶紅、章子怡、袁泉等。
[聯接]占地麵積1.7萬平方米。藏書逾36萬冊。
設5係、1部:表演係、導演係、舞台美術係、戲劇文學係、電視藝術係、共修部;有戲劇學、表演、導演、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公共事業管理等專業,含戲劇、電影、電視、歌劇、音樂劇表演和導演、編劇、戲劇理論與批評、文化事業管理、舞台設計、舞台燈光設計、舞台服裝和化裝設計等專業方向。研究生招生專業:戲劇學含戲劇美學及理論、導演藝術及表演藝術、西歐戲劇及曆史、戲曲及理論等專業方向。今年招生的專業有:表演、導演、戲劇文學、影視編導、戲劇影視美術設計(舞台設計、舞台繪景、舞台燈光),學製均為4年本科。設有專門的戲劇藝術研究所,下設歐陽予倩研究室、莎士比亞研究中心、奧尼爾研究中心、布萊希特研究中心、話劇實驗室和音樂劇研究小組。
有教職工316人,其中專任教師151人,教授25人,副教授54人;非教學係列專業技術人員中正高級職稱18人,副高級職稱18人。碩士生導師35人,博士生導師7人。在校學生678人,其中全日製本科生319人,專科生5人,碩士生28人,博士生65人。
中央財經大學:成立於1949年,原名華北稅務學校、中央稅務學校、中央財政學院、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金融學院,1996年改為今名。校本部附近有北京師大、北京理工、北方交大、北京郵電、中國政法等名校。一所教育部直屬,麵向全國,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重點大學。其基本任務是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政府財政稅務部門、金融保險機構、公司企業單位和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所需管理及教學科研高級專門人才。實力學科有金融學、國民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等。同樣因為首都的位置好,地利起作用,這個在全國財經類院校中並非數一數二的大學,卻在引進優異師資、招選優異考生,學校的硬件、軟件上快速發展著。多年來我曾時常路過此校,親眼見它改了更響亮的名字、換了更氣派的大門,房子也更高大了、校園也更漂亮了。
[聯接]占地麵積437畝。藏書60餘萬冊。
設財政與公共管理、金融、會計、商學、經濟5個學院,稅務、保險、投資經濟、信息管理、法律、中文、外語、經濟數學、體育經濟與管理、社會學10個直屬係,及研究生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另設財經研究所等15個科研機構。有28個本科專業,經濟、管理2學科有本科專業設置自主權;有應用經濟一級學科博士點,在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法學、工商管理等一級學科下設12個博士點、19個碩士點。有金融學、國民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4個國家和北京市重點學科。有語音實驗室、計算機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設備。
教職工10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500餘人,教授、副教授200餘人。各類在校生14000餘人,其中全日製本專科學生、博士和碩士研究生6000餘人。
中央音樂學院:建於1950年,當時就叫中央音樂學院,但其曆史可追溯到近一個世紀以前;其前身是20至40年代各具特色的幾所高等音樂院係(建於1927年的燕京大學音樂係;建於1939年的華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係;建於1940年的國立音樂院及其少年班;建於1946年的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係,香港、上海的中華音樂院;建於1948年的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係等);1958年由天津遷至北京;1973年更名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1977年恢複中央音樂學院;1998年進入“211工程”。先後隸屬文化部、教育部。這是一所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的高等學府,中國音樂大師及音樂專業人員的搖籃;是全國唯一國家重點藝術院校、唯一進入“211工程”藝術院校;是藝術院校的排頭兵。既為全國音樂教育中心,又是全國音樂研究、創作和表演中心。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吳祖強等曾任其院長。由該院師生組成的中國青年交響樂團、民族室內樂團、合唱團、附中少年交響樂團及附小弦樂團獲得國內外廣泛讚譽。國際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帕爾曼、阿卡多,大提琴家保爾·托特裏、羅斯特羅波維奇、麥斯基,指揮家梅塔、小澤征爾、迪圖阿瓦,鋼琴家阿什肯納奇,作曲家潘德雷斯基等均為該院名譽教授。學校坐落在北京西城複興門與長安大街拐角處,原清朝醇親王府舊址,光緒皇帝出生地,建築典麗華彩,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