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碳交易機製和產品創新得到發展。創新碳交易機製和碳交易品種,開拓新的碳交易市場。我國碳交易市場起步於CDM的發展,同時,由於京都議定書的到期,CDM自身前途發展不明,創新碳交易機製和品種是國內碳交易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上海“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的動力源於創新。在這一時期,上海“碳交易市場”在推動CDM發展的同時,利用世博的機會,率先在我國開展自願碳減排交易,占據了全國自願碳交易市場的80%以上的份額。
1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掛牌成立
2008年8月,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經上海市政府批準成立,這是國內首家服務全國、麵向世界的國際化、綜合性環境能源權益交易市場平台,是集環境能源領域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權益交易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權益性資本市場服務平台。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主要從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能源領域的各類技術產權交易、減排權益交易,以及節能環保和能源利用權益等綜合性交易,同時還履行政府批準的環境能源領域的其他交易項目和各類權益交易鑒證等。
目前已成功啟動了環境技術與產權交易、合同能源管理平台、清潔發展機製項目信息服務、自願減排平台、排汙權交易、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培訓中心等多項業務,力爭成為中國最活躍、最有實力、最具影響力的環境、能源交易市場。其開發的主要產品包括:
一是清潔發展機製服務項目,包括CDM項目掛牌及交易、CDM申報注冊的谘詢服務;二是技術和產權交易,包括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專利交易;三是為國內外節能環保技術的轉讓、合作等提供服務,包括信息發布,通過交易所公開平台對外發布項目信息、項目推介、第三方技術論證及評估、交易轉讓、資金結算與權益交割、協助辦理權利過戶等內容;四是為買賣雙方提供服務與便利,包括企業產權評估,對企業產權價值等進行綜合評估、項目融資策劃服務、交易轉讓、結算交割、政策谘詢等;五是節能減排項目服務,包括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服務;六是開展排汙權交易;七是建立自願減排交易平台和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
目前,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戰略定位是立足上海,麵向全球,打造“三個核心”,即創新交易機製,以市場化手段促進節能減排事業發展,打造環境資源市場機製創新研究的核心機構;打造依托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優勢,以金融為手段,打造全球環保經濟產業鏈,形成產業樞紐,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國低碳經濟的核心樞紐;拓展國際環境能源領域技術、資金轉移機製,深化國內外環境能源市場合作,建設發展中國家取得資金和技術的核心平台。
2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運行現狀
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南南合作特設局、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聯合建立。交易平台旨在將主要致力於推進政府和企業間清潔技術、新能源技術和環保技術的交流合作,並建立起合理的資金技術轉移機製,有效協助發展中國家取得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方麵的支持,並共同應對當前日益成為全世界熱點的氣候變化問題。
通過 TRACK IV 這樣的一個國際化平台,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或個人可以把技術轉移到有需求的國家中去並獲得收益,而技術購買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這樣的雙贏模式將促進全球範圍內新能源與環境領域長效協作機製的建立與發展,非常符合“節能減排”這一國際合作主題的。
TRACK IV 擁有三個商業模式:商業夥伴對接模式、清潔技術推廣模式、能力建設模式。其中,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於2009年9月率先完成了發展中國家全球氣候變化對策培訓中心建立,培訓中心致力於發展中國家共享在減排領域中的經驗,並使更多個人和企業參與進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在推動上海“碳交易市場”的國際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一是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是首個在聯合國機構領導下設立的國際性的碳交易係統,為上海“碳交易市場”的國際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為上海對外特別是非洲、亞洲等的發展中國家開拓碳項目提供了國際性的服務。三是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為上海“碳交易市場”的機製創新提供了經驗。在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係統中關注的不僅限於碳的交易,更是將市場領域拓展到相關的服務行業,包括了能力建設等服務,為“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三、上海碳金融市場主要產品發展狀況
上海“碳交易市場”中的產品主要是CDM項目交易和VER交易。
1CDM交易市場現狀
(1)國內CDM項目的交易市場
2008年後,中國已成為CDM項目供給第一大國,總減排量占全球的37.25%。截至2010年9月底,中國共批準2685個CDM項目,預計年減排量近5億噸CO2當量,其中有953個在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EB)成功注冊,占全球注冊項目的40%,預計年減排溫室氣體約2.3億噸CO2當量,占全球注冊項目年減排量的61%,項目數量和年減排量都居世界第一。在注冊項目中已超過260個獲得簽發,總簽發量約2.1億噸CO2當量,占全球CDM項目簽發總量的50%。
批準CDM項目按地域劃分:雲南、甘肅、浙江、貴州、福建排名占前五位。批準CDM項目按項目類型劃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超過1900個,占有絕對優勢、其他依次是減排和能效提高項目有超過490個、甲烷回收利用占188個。
(2)上海CDM項目交易市場
上海碳交易市場中的主要產品市場是CDM項目交易市場和VER交易市場。截至2011年第一季度,上海碳交易市場CDM項目共成交了65宗,成交金額37億元,包括了水電、風電類等項目。
2自願碳交易(VER交易)市場
出於自願目的而進行碳指標購買的交易行為被看作是自願市場,和規範市場並存於目前的碳交易市場上,相互間有一定的區別和聯係。自願減排市場最先起源於一些團體或個人為自願抵消其溫室氣體排放,而向減排項目購買減排指標的行為。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早在強製性減排市場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由於其不依賴法律進行強製性減排,因此機製靈活,從申請、審核、交易到頒發所需時間相對較短,價格也較低,主要被用於企業的市場營銷,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等。
(1)國際自願碳交易市場概況
國際自願交易市場隨著減排量交易需求的增加和政策的不斷成熟,已粗具市場規模並逐漸趨於完善。雖然自願交易市場占整個碳交易市場的比例較小,但因其機製靈活,從申請、核查、交易到簽發所需的時間相對較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全球沒有統一的自願減排量交易市場,但各區域市場紛紛出現並快速成長,如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減排貿易體係、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等。2008年全球自願碳交易市場交易量為1.23億噸,較2007年增長87%,總市值7.05億美元:其中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交易量為0.69噸,占56%,市值3.07億美元,OTC交易量為0.54億噸,占44%,市值3.97億美元。
(2)上海自願碳交易市場概況
在交易所建立之前,國內基本上沒有自願碳交易,也沒有相關的自願碳交易平台。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成立以後,積極推動自願碳交易的發展,在我國首先建立了自願碳減排交易機製和專門的自願碳減排交易平台,推動了上海以及我國自願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截至2010年底,上海自願碳交易市場實現項目掛牌58宗,掛牌金額2億元,參與自願碳交易人數21萬,其中設立專門的碳交易賬戶12萬戶。
(3)上海推動“自願碳交易市場”發展的主要舉措
一是利用世博契機,推動世博自願碳交易平台建設。該平台是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為了服務上海2010年世博會低碳世博目標而建立的專門的自願碳交易平台,這是世博曆史上首個專門服務於世博的自願碳減排平台,也是中國首個自願碳減排交易平台。該平台以碳補償為切入點,從企業和個人兩方麵入手,通過購買、贈送自願減排量等方式抵消2010年上海世博會產生的各類碳排放。世博自願減排平台於2010年1月21日正式開通。作為宣傳低碳發展理念的重要窗口,平台的建設吸引了眾多的社會群體投入低碳行動中,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有效地推動了世博減排目標的實現。交易平台設立了場館自願減排和個人的自願減排。
二是設置了國碳標準(Sics)。國碳標準即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國際碳核查標準,這是中國首個自主設立和研發的綜合性國際碳核查標準,包括了項目核查標準(Sics001)、企業組織的碳排放標準(Sics002)等係列標準,其中Sics001是中國首個自主設立的基於項目的碳減排項目和實踐運用於項目的碳核查標準。該標準包括章程、碳減排技術標準、碳交易標準、登記注冊核銷流程、調解與仲裁規則等內容,是將國際形勢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國主導與借鑒國際經驗相結合、科學性與適用性相結合、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相結合的中國自願碳減排標準體係。Sics001在碳減排領域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標準,表明中國完全有能力自主研發“科學的、國際高水平的碳減排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