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在受到危險、威脅、失敗、挫折、壓抑的衝擊時,他才傾向倒退或固著;隻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才寧要安全而不要成長。克製、延遲滿足和反抗挫折的能力,對於他的力量的肯定也是必需的,而且我們知道,放縱的滿足是危險的。然而,這一點仍然是真理,即對基本需要的充分滿足是絕對必要條件。對這個原理來說,這些限製條件隻是次要的條件。
因此,我們用來向前向上成長的東西是附加在我們種種需要的層次排布原則上一種主體設計,這個主體設計帶領和指引個體沿著“健康的”方向成長。在任何年齡階段上,都確實需要層次上的排布原則。即使是兒童,重新找回己丟失的自我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恢複覺察自身快樂的能力。治療的過程幫助成人發現那些孩子式的(受到壓抑的)對他人讚許的需要,沒有必要再以孩子式的形式和程度存留了;也幫助成人發現,畏懼失掉他人以及與此相連的畏懼成為軟弱的、失助的、被拋棄的人,都不象它們對於兒童那樣是正當的和現實的了。他人對於成人比對於兒童可能是而且應當是較少重要性的。
健康自發的兒童,由內部產生、反應他自己內部存在的自發性出發,在好奇和興奮中深入環境,並且表現著他具有的任何技能。到了他不再被畏懼嚇得呆板的那種程度,就到了他覺得有了足夠的安全敢於前進的程度。在這個過程中,給他快樂體驗的東西是偶遇的,或者是幫助者向他提供的。他必須是充分安全和自我接受的,才能選擇和偏愛這些快樂,而不被它們嚇倒。
如果他能夠選擇這些由快樂導致的體驗,那麼他也就能回到這種體驗,重複它,品嚐它,直到飽享和厭煩的地步。這時,他就顯示出進展到更複雜、更豐富的體驗上去的傾向,並且以同樣的形式完成它。
再說一遍,如果他覺得充分安全並傾向於前進的話。
在確實感“這個我確實喜歡,那個我確實不喜歡”、能力感、熟練感、自信感、以及自尊感中的這種體驗,不僅意味著自我在前進,而且在自我上有反饋效應。
在生活中包括的一係列無窮無盡的選擇,一般地可概括為完全(或更粗俗地說是防禦)和成長間的選擇。而且隻有當滿足了安全需要,兒童不再需要他已經有了的安全時,我們才可以期望他們做出成長的選擇。隻有他才能承擔起大膽行動的後果。
兒童正確選擇的標準是容許他保留快樂和厭煩的體驗,從而能使選擇與兒童自己的本性協調一致,並且發展自己的本性。選擇按著另一個人的希望進行這種替代標準正在形成,當發生這種情況時,自我就喪失了。
而且,這也會把選擇隻限製在安全上,因為這個兒童出於畏懼(喪失保護、愛等等)會放棄對他自身快樂體驗的信賴。如果選擇是真正自由的,如果這個兒童不是殘廢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肯定他一般是選擇向前的成長。
當人極力使自己確信(通過壓抑,否認、反應形成等)未滿足的基本需要真的滿足了、或者不存在了的時候,產生一種虛假的成長是非常普遍的。接著,他使自己成長到較高級的需要水平上去。當然,在這之後,常常會停止在不穩的基礎上,我把這稱為“繞過未滿足的需要的假成長”。這種未滿足的需要作為無意識的力量會永遠持續下去(反複強製)。
證據表明,健康兒童喜愛的東西,從觀察者能覺察到的長遠目標來看,對他也是“最好的”東西,這種相符情況一般要多於相反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外部因素(父母、治療專家、教師等)也有各種不同程度的重要性,盡管最終選擇必須由兒童做出。
能滿足他對安全、從屬、愛、尊重等的基本需要,因此,他可以覺得是無威脅的、自主的、感興趣的、自發的,從而敢於選擇未知的事物,還可以幫助他做出確實有吸引力和沒有危險的成長選擇,在較少吸引力和代價更高時,幫助他做出倒退選擇。
存在心理學和形成心理學在這方麵可以協調起來。兒童,不過是成為他自己,但也能向前運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