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愛事業就像愛生命 堅定信念身先士卒 (2)(2 / 2)

多年後柳傳誌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說:“1987年,海澱物價局說我們漢卡定價過高,要罰我們100萬元,當時的100萬元和1990年的100萬元不是一個概念。我們再三解釋,後來請來請院裏領導出來協調,還是被罰了40萬元,當時我的其他同事氣不過,一定要召開新聞發布會,把這個事情公開,被我攔住了。沒有什麼講理不講理,我現在對這個事情還耿耿於懷,它不抓四通、科海等,因為四通是他們的親兒子,後來胡昭廣(前北京控股董事長)辦開發區後,就一視同仁了。要是理想化,你就要講理、告狀,最後企業就不用幹了。物價局采取的是元器件價格乘以兩倍或三倍,但對人本身的創造卻不考慮,包括企業家的作用。這個妥協很成功,我的行為不要太出格,不為個人謀利益,而是為了企業。”

1992年,聯想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每天從香港用貨車拉元器件到深圳組裝成機器。當時,聯想曾遭到當地海關不公正的待遇,那時候年幼無知,把這事告到了海關總署。海關總署來人處理這個事情,處理結果是批評了當地海關,聯想這邊雖然是贏了,但從此以後日子就不好過了。那之後,由於形勢所逼,聯想的生產基地被迫遷往廣東惠陽。柳傳誌認為:“後來覺得自己隻應該關注企業的發展,糾正其他不良風氣不是我們的責任。”1998年前後,國務院從海關內部徹底整頓以後,情況才有所好轉。

柳傳誌曾對手下員工講:“妥協也好,堅持也好,目的性一定要清楚,目的性清楚了,我相信就會把握好這個度。妥協不是目的,妥協是為了達到預定目的的一個手段。我隻怕大家為了達到預定的目的,不懂這個手段,那就會出事。這兩個一定要剛柔並濟,把握者本身還要有很高的政治智慧。”柳傳誌也曾說:“做一件事情不能僅把表麵做完了,還要做透。就像種果樹,把樹種了,摘了倆果子就走了,還有滿樹的果子。一定要把樹上的果子全搖下來,把應該得到的東西全得來。”

在聯想創業早期艱難前進的過程中,遭遇過無數場風波,最終都在柳傳誌的忍辱負重和大局觀中得以平息。

20多年之後,牟其中在監獄裏度日如年,褚時健據說蝸居在雲南大山裏一個偏僻的村莊中,朝九晚五地栽稻種棉,而倪潤峰不知道去了哪裏,有人說他躲到美國去了,隻有柳傳誌還站在燈火輝煌的主席台上,當年那個11人的小公司搖身一變,已經成為全球500強之一。時間永遠都是檢驗一名企業家最好的工具,隻有做到永續經營,才是好企業的核心標準。20多年之中一路走來,沒有誰比柳傳誌自己更能體會這些年的艱難。同樣的時代,同樣的環境,甚至是同樣的誘惑,有那麼多人倒下了,柳傳誌卻傲然屹立於曆史的滾滾洪流之中。

柳傳誌曾經分析過企業家失敗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就是沒有把目標想清楚,有很多企業家做企業,做著做著就想向政治靠攏了,有心參與政治,結果卻把企業做死了。而柳傳誌依靠堅定的信念和明確的目標,以及借助政治形勢卻不參與政治的行為準則,讓企業一直沒有牽扯到政治裏麵去,也沒有成為改革的犧牲品,而是在商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長,越走越穩。這是柳傳誌政商的體現,更是其領導智慧的溯源。

案例3·雷厲風行,胸有成竹

1991年4月7日,聯想公司召開上一年度的工作總結會。會上柳傳誌批評了近一年來的聯想員工在思想、組織和作風上的腐敗現象,表示將采取強有力措施來製止、整頓,以達到淨化思想、嚴明儉約的奮進狀態。

1990年3月,孫宏斌出事。這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諸如“挖肉”、“吃貨”等腐敗現象在聯想持續蔓延。在平息了孫宏斌事件之後,柳傳誌委郭為以重任,收拾殘局。郭為帶領“五人小組”到武漢、成都等分公司清查、整頓業務。時至當年年底,聯想業務緩慢重現生機。郭為也在聯想史上成為了“替老板堵槍眼”的人。幾乎與此同時,為從製度、思想和人心等方麵牢牢塑造聯想的“大船”結構和向心力度, 柳傳誌委任唐旭東起草和確立初步的製度框架和公司輪廓,定期對員工進行關於聯想的管理模式、企業文化和理念的職業培訓,企圖打造真正的斯巴達克方陣。盡管如此,當進入1991年,聯想公司依然陷入重重危機之中,沒有真正擺脫孫宏斌遺留的陰影: 聯想微機雖然獲得了5000台的生產許可證,但卻因供應渠道的繁蕪累贅而帶來很多質量問題,形成庫存和積壓。另一方麵, 分公司還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吃貨款”的問題,部門經理也在爭費用、爭用戶,就連一些資曆頗老的重要角色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