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能身先士卒,以積極正確的示範作導向,就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努力向上的幹勁;反之,領導者持一種消極、觀望的態度,隻能削減員工的工作熱情,使員工對企業的發展前途失去信心。
從本性上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特權,製定的規章製度最好是用來約束別人的,而不願意約束自己。
由此可見,領導的行為對下屬的激勵作用是多麼巨大,甚至比言語和輿論的作用大得多。也正如俗話所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強將手下無弱兵”。領導的表率作用永遠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的方法。
行動指導
身教勝過言傳,領導者更要以身服人。這就要求領導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個人素養,更應用自己的切身行動服人、正人、贏得下屬的心,以實際行動去影響人、激勵人。
曲則全——能忍辱負重才是有智謀的管理者
道德經箴言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譯文: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
真正有智謀的管理者應該懂得“曲徑通幽”的道理,凡事不要莽撞,而是要善於等待,審時度勢,尋求契機。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複仇之心,他表麵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誌,安逸反而會消磨意誌。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誌,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隻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他苦心勵誌,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
臥薪嚐膽的典故已經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的經典,正是勾踐的忍辱負重才使得他重新翻身站起來,經過十多年的艱苦磨練,一舉滅吳,殺死夫差,實現了複國雪恥的抱負。
可見,隻有忍得住屈辱,才能成得了大事!為了達到自己的奮鬥目標,就必須在各種逆境中學會忍耐,忍則有益,鬥則必損。
蘇軾說過:“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有的人認為和顏悅色、忍讓無爭、寬恕容忍、從不疾言厲色的管理者,是一種懦弱,也有的人以為管理者凡事忍耐、接受侮辱、承認過錯是窩囊,殊不知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
行動指導
等待不是一種消極的心態,更不是被動地任人宰割,而是一種隱忍,一種精神,能更好的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敢為天下先——風險越大,利益越大
道德經箴言
原文: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譯文:不與天下爭得利之先。
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沒有一點勇於冒險的膽量,你的事業終將一事無成。
三國時,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十五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隻有一班文官,隻剩2500名士兵在城裏。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