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譯文:聖人之所以沒有缺陷,是因為他善於因應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為缺陷,所以沒有缺陷。
領導者要想贏得下屬的追隨和效忠,就應當有容人之量,正視下屬的缺點,不要用“完美”的觀點要求所有人。這樣有助於相互取長補短,更好地發揮下屬的長處。
美國南北戰爭之始,林肯總統以為憑借北方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的絕對優勢,加之戰爭的正義性,短期內即可撲滅南方奴隸主軍隊的叛亂。於是,林肯總統按照他平時的用人原則——沒有大缺點,先後任命了三四位德高望重的謙謙君子做北軍的高級將領,想利用他們在人們心中的道德感召力,用正義之師戰敗南方奴隸主軍隊。但事與願違,這些沒有缺點的將領在戰爭中卻很平庸,很快便被李將軍統率的南方奴隸主軍隊一一擊潰。
預想不到的敗局,引起林肯總統的深思。他認真分析了對方的將領,從賈克森起,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滿身都有大小缺點的人,但他們卻具有善於帶兵、用兵,勇敢機智、剽悍凶猛等長處,而這些長處正是戰爭需要的素質。反觀自己的將領,忠厚、謙和、處世謹慎,這些作為做人的品格是不錯的,但在充滿血腥的嚴酷戰爭中,卻不足取。從這種分析出發,林肯力排眾議,毅然起用格蘭特將軍為總司令。
命令下達之後,眾皆嘩然,都說格蘭特好酒貪杯,難當此大任。林肯卻堅定地說:“我隻要格蘭特。”後來的事實證明,格蘭特的任命,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在格蘭特的統帥下,北方軍隊節節取勝,終於撲滅了南方奴隸主集團的武裝叛亂。
對林肯總統用人原則的前後變化,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中有一段精彩的評述,他說:“倘要所用的人沒有短處,其結果至多隻是一個平平凡凡的組織者。所謂‘樣樣皆是’,必然一無是處。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越明顯。有高峰始有穀,誰也不可能是十項全能。”“一位領導者僅能見人短處而不能用人之所長?從而刻意挑其短而非著眼於展其長,則這樣的領導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
縱觀我國曆史上那些深得人心的領導者,哪個不是深抱寬容之心,廣有納天下之度,處人用人,該糊塗處糊塗,該清醒處清醒。曹操用人不拘品行,唐太宗用人隻注意大節,都可說把用人的這一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們的很多管理者一輩子都隻盯著員工的弱點不放。全力要求某個員工改正他的弱點,而非毫無保留的發揮自己的優勢。把員工折磨得很累,自己也吃力不討好,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並且,在克服缺點的過程中,不僅當事人覺得痛苦,在心理上產生很強的抵觸情緒,而且就算達到了百分之百的效果,也不過是從“負數”回到“零”罷了,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
相反,如果讓一個人的優點盡量發揮,本來就是“正數”的部分更能產生加倍的效果。二者之間所花費的精力也許完全相同,但效果卻截然不同。當事人也會因為覺得有樂趣而產生成就感和工作的動力。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會賜給每個人獨有的優勢,也會順便打包給他一些大大小小的缺點。事實上,那些真正能幹事的鬼才通常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人,而那些毫無特點毫無個性的乖乖派雖然容易得到管理者的好感,但他們的唯命是從也往往說明了他們能力的欠缺。
行動指導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才幹越高的人,其缺點往往越明顯。領導者在選用下屬時要正視下屬的缺點,做到揚其長而避其短。
柔可勝剛——過剛易折,過強易敗
道德經箴言
原文: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譯文: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
待員工如奴仆的粗暴式管理,在任何社會情形下都不可能產生好的效果。然而,還是有很多創業者認為自己終於可以當老板了,就對員工頤指氣使,不懂得柔性管理。那樣,隻會讓員工逐漸產生離心力。
有一次,鬆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吃完後,大家發現鬆下的牛排隻吃了一半,他讓助理請烹調牛排的主廚過來,助理心想一會的場麵可能會很尷尬。“是不是牛排有什麼問題?”主廚緊張地問向來頭很大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