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指導
企業通過等價交換、優勢互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資產、技術、品牌等優勢把市場這一“蛋糕”做大,從而實現規模效益,達到盈利最大化和資本增值最大化目標。
第二周 腳踏實地,穩中求勝
不爭之德——勿逞一時之能
道德經箴言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這就叫做有了不爭的德,有了善於驅動別人的能耐。
商場如戰場,有進則有退。不成功絕不罷休固然是真理,但敢於放棄才是最偉大的將軍。
當年鬆下到東京辦事處巡視,辦事處裏麵四處擺著真空管,當時真空管裝置在收音機裏,非常暢銷。鬆下當場就指令和真空管製造廠交涉。結果辦事處發現那家工廠規模很小,資金也不雄厚,生產根本趕不上訂貨,於是當場先付出價款購買1 000個,想再多買一個都有困難。
回到大阪,鬆下先生就找到真空管的批發商,當時因為來貨很少,大家都急著趕快訂貨。這種情況大概持續了五六個月,而鬆下電器也因此賺了一大筆可觀的收入。後來,製造真空管的廠家慢慢多了起來,鬆下卻不幹了。
鬆下認為,當大家都在做這個項目時,說明真空管市場幾乎飽和了。因此,我們就不要與別人再爭奪市場份額了,總有一天,真空管將漸退出市場。於是,在鬆下堅持下,公司作出撤資的決定,放棄真空管業務。
果然四五個月之後,收音機配件的售價急轉而下,使一些獲利還不錯的工廠和販賣店一起陷入困境。
鬆下之所以不願與再參加競爭真空管市場,因為他已經預料到真空管將逐漸衰落。人一般都有很多欲望,隻要發現一種事業可以賺錢,馬上一窩蜂地跟進。短時間也許還不錯,但過一段時間之後就立刻陷入惡性競爭,最後導致停業或破產。聰明的管理者不會盲目跟風,因逞一時之能而落下損失慘重的下場。
在管理中經常會遇到要決定一種產品是否該經營的問題,很多時候,退出某一個產品領域能使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為此,你要做好以下準備:
1、該撤退時就撤退。比如,有一種撤退被稱為品牌撤退,它是指一種在市場上存在的品牌逐漸退出市場的過程。品牌同其他事物的現象一樣,都要經曆一個投入(或創造)、成長、成熟與衰亡的過程。而到了一個品牌該“衰亡”時,就必須逐步“撤退”,否則必然會出現經營的“不經濟性”。
2、用技術提高活力。還以品牌為例,如果想讓品牌繼續存活,就必須記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品牌之源,離開了這兩者,品牌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今技術進步飛快,隻有通過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給品牌增加活力,提高品牌的附加值,公司的品牌才會具備市場競爭力。
行動指導
管理者要學會判斷事物的重要程度,不要把事情浪費在看似很緊急,其實毫無價值的事情上。根據成本理念,應該立即拋棄那些不創造價值的活動,拋棄那些“行將就木”的過去,將更大的精力集中到未來更有價值的活動中去。
後發製人——退比進更能達到目的
道德經箴言
原文: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譯文:統帥武裝力量的人總是說:武裝力量隻是某一主體的客屬,我不敢反客為主,不敢讓它前行示人,而要讓它收縮而置後。
是進是退,是放棄還是堅持,關鍵在於分析當時的大勢,把握時機。
戰國時候,趙軍一戰大敗齊軍,擊斃了齊軍統帥,並俘獲戰車兩千輛。戰場上留下了三萬具齊軍屍體,孔青決定把這些屍體封土堆成兩個大高丘,以此彰明趙國的武功。
寧越勸阻道:“這樣做太可惜了,不如把屍體還給齊國人。戰車鎧甲在戰爭中喪失殆盡,府庫裏的錢財在安葬戰死者時用光,從內部打擊他們。我聽說,古代善於用兵的人,該堅守時就堅守,該進退時就進退。我軍不如後退三十裏,給齊國人一個收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