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五) 五月管理者的戰術之道 (1)(2 / 3)

“他是一個專注的人”,幾乎所有業內夥伴提到這位才32歲的老板,都會用“專注”這個詞。五年來,騰訊都在做而且隻做完善和規範QQ服務的工作,是國內唯一專注從事網絡即時通訊的公司。

比如現在街頭隨處可見的QQ族產品開發,馬化騰坦言:“最初騰訊也想自己做,但是經過反複考慮,還是決定從主體業務中分離出去,以授權形式外包出去。這樣雖然要損失掉一部分利潤,但是可以讓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QQ係統的完善上。而且,我們對玩具行業不熟悉,這種方式可以使我們規避掉跨行業的風險。”

專注之後是收獲的喜悅,騰訊公司早巳能體會這其中的味道。企業管理是複雜的事情,需要經營決策者具備專著的管理理念,才能保證出色的商業計劃真正得到貫徹執行。

當一個企業完成原始積累,進行快速擴張以後,它麵臨的風險主要來自競爭對手的打壓與排擠,這是其一。其二,隨著企業自身成本的提高與人員、資源、能力的局限性,企業不可能處處“開花”,任何一項業務都做到業內數一數二是不現實的。這時盲目地進行所謂的多元化經營就會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對於許多剛剛走過創業期的企業而言,麵對企業內外無法避免的風險,最好的應對之道就是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策略調整,選擇行業與專業定位,走專業化經營的道路,圍繞著企業如何擴大規模,如何發揮資源的集中優勢,實現在品種上、價格上、成本上、服務上勝於對手的競爭優勢,使企業在某一個行業或者某一個細分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

此時企業往往需要做減法,剝離利潤較低、發展過慢或者企業不占優勢的業務,專心致誌地從事主營業務,將其做大,做強,做精,形成局部優勢,從而確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企業在某一個局部形成“爆發點”,所有能量得到精準釋放,企業的盈利水平將大幅提升,企業也將會在獲利性增長中逐步擴大規模。

核心業務才是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如果脫離了,我們要想生存和發展下去是很難的;即使能取得一些成績,那也肯定不是自己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因此,選擇自己最適應和最擅長的領域發展自我,是明智之舉。隻有這樣,企業才能優勢內蘊,從而以氣馭力、以柔克剛。

行動指導

一個企業無論生存還是發展,都不要脫離自己最適應、最擅長的領域。對於剛走過創業期的企業而言,企業家應開始做“減法”,將精力從不擅長的領域收回,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萬物並作”——乘法求量,快速複製

道德經箴言

原文: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道德經》第十六章

譯文:在事物波起雲湧似的事態演變中,我們可以因此而觀察它們的循環反複。

商業的本質就是在法律法規許可的範圍內獲得最大利益,而企業家的終極使命就是贏利,發不出工資給員工是企業家的恥辱。企業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必須得有錢維持這個家庭的開支,才能維係企業的正常運轉。

新京報記者曾問過史玉柱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在大家眼裏,你和馬雲似乎代表了兩種形象。馬雲是注重社會責任感的,你是逐利性比較強的企業家。你怎麼平衡處理商人逐利和社會責任的關係?”

史玉柱的回答是:“我覺得,我和馬雲沒有任何區別,我們是一樣的。從公平角度,如果你把他劃入好的一類,那麼我也應該被劃進去。如果你把他往壞的一類劃,也把我劃過去。關於社會責任和商人逐利,我覺得做一個企業,追求利潤是第一位的。你不賺錢就是在危害社會,對這個,我深有體會。我的企業1996、1997年虧錢,給社會造成了很大危害。當時除了銀行沒被我拉進來,其他的都被我拉進來了。我的損失轉嫁給老百姓,轉嫁給稅務局。企業虧損會轉嫁給社會,社會在擔這個窟窿。所以,我覺得,企業不贏利就是在危害社會,就是最大的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