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譯文:勇於無所顧忌,則充滿凶險;勇於不無所顧忌,則穩妥靈活。
冒進和退讓都是勇敢的表現,兩者的結果卻一害一利。
意大利企業家卡爾羅?德貝內德蒂領導奧利維蒂公司時,微型電腦剛剛流行。為了趕上這一新潮流,他成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投人大量人力財力,加緊研製家庭和辦公型微型電腦。當研製快要成功時,美國IBM公司兼容式微型機搶先一步上市了,並迅速在世界範圍內暢銷。
德貝內德蒂左右為難,但最後還是下了決心:放棄即將完成的研究,同時重新組織力量,在IBM電腦的基礎上,研製一種性能相似價格卻便宜得多的兼容機。
德貝內德蒂的決策使公司蒙受了重大損失,因而受到股東們的嚴厲指責和新聞媒體的批評。不過,當兼容機研製成功並投入市場後,大受消費者歡迎,為公司帶來了滾滾財源。這時,對德貝內德蒂的批評之聲全變成讚譽聲,他還多次被美國《時代》雜誌等刊物評為封麵人物。
假如德貝內德蒂為了個人榮譽,不肯退卻,在微型電腦上跟IBM公司展開競爭,勝機渺茫,反而會把公司拖進巨大的危險之中,造成難以挽回的失收。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勇於不敢”,無疑是明智的決策。
這就是說,人應該追求不戰之勝,而不依賴勇敢地冒進獲取僥幸的勝利。謀大事的人,一定要克服情緒作用,扣緊“利弊”兩個字。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為什麼說退卻是勇敢行為呢?因為它跟冒進一樣,有可能遭受沉重損失,是冒險;不僅如此,退讓還要承受心靈挫傷和外界非議,是更大的冒險,隻有勇敢者才能承擔如此大的風險,選擇退卻。這一策略,不僅能用在軍事上,也能用在政治領域、商業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進退有度,是為人處世的規則。如何做到該進時長驅直入,該退時讓人一步,就需要高人一籌的智慧。
行動指導
管理者隻有懂得進退之道,懂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怠”的辨證哲學,把握進退的分寸,學會適時放棄,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知止”——要跑得快,同時還要能停下來
道德經箴言:
原文:知止可以不殆。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譯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管理中要“知止”的道理,雖然我們要跑得快,但是該停下來的時候,要停下來。
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陽的餘暉普照大地,這時,一頭獅子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此時,一隻羚羊也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所以,無論你是獅子或是羚羊,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就是奔跑。
這是在新東方的課堂上流傳甚廣的故事,這樣做無非就是像讓新東方一直是“跑得最快的獅子”,但是,俞敏洪並不是主張一直往前衝的人。他認為,隻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汽車的質量高,開得才越快。
企業家事業,在追求速度的時候,必須要盡可能地向前發展,但是企業什麼時候要停下來,就必須得停下來。其實這跟做人也是差不多的,如果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在名利前刹不住車的人,那最好就別做壞事,因為一旦陷進去就出不來,企業也是一樣。
在企業家眼裏,生存和發展同樣重要,擴張和穩定難以平衡。經營者的責任就是要巧妙地把握住這兩種力量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企業在擴張的過程中保持穩定,在穩定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