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家曾經在動物園進行過一項測驗:讓飼養動物的人利用獅子皮裝扮成獅子進攻黑猩猩群。黑猩猩群剛開始覺得害怕而哀號,不久猩猩的首領就拾起身邊的樹枝,做出勇敢地向獅子挑戰的樣子。其實它也很怕獅子,但卻沒有逃跑,勇敢地率先向獅子挑戰。如果在這個時候臨陣脫逃,就一定會被同伴鄙視,再也不能做首領了。
良好的品格可以使人登上權力頂峰。因為隻有良好的品格才能引起公眾的認同感,從而賦予他們相應的權力。從理論上講,領導作為一種指揮和控製行為,實際上就是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產生影響的過程。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關鍵就在於他具有超過一般人的影響力,從而能更有效地影響或改變被管理者的心理和行為。
“德”是做人的準則,管理者更應重視“德”的修養。管理者自身的內在涵養、道德節操為下屬所接受,可作為下屬的表率及模仿的對象。管理者平時關懷下屬的生活和工作,與他們建立友好的關係,可使下屬更敬重、更心悅誠服。
行動指導
品德就是產生非權力影響力的主要來源。一個團體的管理者能否獲得其成員的真心擁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他的品德修養。
善有果——不公平是管理的大忌
道德經箴言
原文: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道德經》第三十章
譯文:有道的人成就功果就適可而止,不敢執取功果而強梁霸道。
事實上,合格的領導者,總是能夠肯定員工的成績,公平的對待員工,承擔自己的責任。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上朝期間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唐儉是個直性子的人,平時不善逢迎,又好逞強,明知自己是在和皇帝下棋,仍然毫不手下留情,使出自己渾身解數,把唐太宗打了個落花流水。
棋藝上的失敗使唐太宗非常生氣,怒火無處可發。當他想起唐儉平時種種的不敬,更是無法抑製自己,立即下令貶唐儉為潭州刺史。這樣做了之後,仍然不解氣,又找了尉遲恭來,對他說:“唐儉對我如此不敬,我要借他而儆百官。不過現在尚無具體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聽他是否對我的處理有怨言,若有,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遲恭聽後,覺得太宗這樣莫須有的做法太過分,所以當第二天太宗召問他唐儉的情況時,尉遲恭怎麼都不肯回答,反而說,陛下請你好好考慮這件事,到底該怎樣處理。
唐太宗氣極了,把手狠狠地一揮,轉身就走。尉遲恭見了,也隻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後,一來冷靜後自覺無理,二來也是為了挽回麵子,於是大開宴會,召三品官入席,自己主持宴會並宣布道:“今天請大家來,是為了表彰尉遲恭品行。由於尉遲恭的勸諫,唐儉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殺的罪名,並加我以知過即改的品德。尉遲恭自己也免去了說假話冤屈人的罪過,得到了忠直的榮譽。尉遲恭得綢緞千匹之賜。”
唐太宗這樣做,當然主要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明正”;同時,他當然也為此感激尉遲恭。假使尉遲恭真的按他的話去陷害唐儉而致其死,又安知唐太宗“明正”起來,不治罪尉遲恭呢?像唐太宗這樣的做法,在很多領導者身上都會發生,但是又有幾個領導者都能夠在最後幡然醒悟並挽回自己的錯誤呢?所以領導者切忌意氣用事,凡是應該三思而後行。
領導者要想在下屬中保持一定的影響力,立一種權威的形象,首先要保持自己的公正平和形象,千萬不能感情用事。每一個管理者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希望自己對下屬公平、公正、無私無畏。什麼才是無私、公平呢?如果現在你手中有一件非常輕鬆的工作,它隻需要花費一點時間和精力,便會立即產生明顯的效果,而且這件工作深受組織上下的矚目,若圓滿完成了任務,還有機會和高層管理者見麵,得到特別的表彰,此時,你是選擇下屬去完成任務,還是自己親自去解決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