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長安(1 / 3)

長安,長治久安。十三朝古都!

。。。。。。

漫山氤氳,草木葳蕤。

峰奇穀幽,山林謐靜,沉浸一夜沆瀣!

一條官道,逶迤山麓。

拂曉。

山間,清風徐徐吹動嵐霧,繚繞嫋嫋。

突然,一陣勁風襲過!頓時翻卷浮流,仿徨失意,煙消雲散。

清晨。

旭日東升,陽光灑照,自然而然吻醒鬱鬱蔥蔥間勃勃生機:猿啼鶯飛,蜂碌蝶忙……

鳥語花香乎?

……

盎然綠意上,純淨彌漫,露珠剔透,晶瑩欲滴。不禁輝映陶然,引人入勝。

心曠神怡耶?

……

遠處,一行車馬,滿載貨物。無暇欣賞漫山景色,匆匆趕著路程。

這行車隊,約有廿餘人。當首一騎黃驃馬,馬上是個中年漢子。身襲玄色勁裝,眉宇間透著威武不凡,一柄長劍橫在腰間,越發氣勢凜然。

身後,五輛馬車滿載貨櫃,各由四人步行押運。孔武伾伾,陌刀寒光,神色肅然。如此陣勢,看來貨櫃中必是貴重物品無疑。

隨後,一輛蓬車,帷帳華麗,布置精美。駕馭車夫亦是精猛大漢,裏麵坐著的應是車隊的主人。

押後,一騎青鬃馬,馬上是的瘦弱漢子,滿臉滄桑,目光奕奕如電。手中一杆長槍仗立身後,寒光閃閃,不失威風凜凜。

正行間,忽然蓬車內,傳出孩童哭鬧聲。隨即一聲“停車!”,車隊翕然而止。

押後的瘦弱漢子聞聲上前,問道:“淩善人,何事?此地不宜久留。”

車簾掀開,出來一位麵容姣好的婦人,嫣笑道:“趙判司莫怪。烈兒聽見這山林鳥啼清脆,非要捉來玩弄。他爹爹不允,說了幾句,就哭鬧不休……”

說話間,一個小男孩鑽了出來。約有四五歲,長得眉清目秀,十分可愛。纏著婦人,嘟嚷道:“娘,烈兒要唱歌的黃鶯,娘啊,我要去捉鳥兒玩……”

這時,一聲訓斥從車內傳出:“慈母多敗兒!出城後就瞎鬧騰,早知這樣,爹就不帶你出來!”說著一位富態華貴,慈眉善目的老者,撥開車窗,朝瘦弱漢子歎道:“趙判司,老夫五旬得子,我兒被寵壞了!一時不順他意,就哭鬧不休,淩某也是沒有辦法。唉……”

趙判司麵現猶豫,這時當前的中年漢子策馬而至,聞言道:“淩善人,何必動怒?小郎哭鬧畢竟年幼天真,既然非要捉鳥玩弄,雲某手到擒來就是!隻是這行程不可滯留耽誤,還是趕路要緊。”

烈兒一聽能捉到鳥兒,高興地跳起來,嚷道:“雲叔,快給烈兒捉鳥,快點!烈兒也要一起捉鳥玩……”躍躍欲試!

淩善人悅目而望,道:“雲判司,有勞,淩某十分感謝!隻是這兒郎頑劣,非要親自捕捉,可否……?”

雲判司自悔失言,為難道:“隻是車隊還要前行,某不好暫時離開,唯恐有失。”

夫人悅聲道:“雲判司,莫要擔心車隊安危,趙判司也可帶領前行,你可速去速回,捉幾隻鳥雀回來就好,兒感激不盡!”

烈兒一聽,不願等候,非要吵鬧跟著雲判司一起親自逮鳥兒玩不可,喋喋不休。

趙判司一臉不屑,道:“淩善人,趙某願先領車隊前行,可否有勞雲判司押後!”看來他十分傲慢,不甘心押後的差使!

淩善人道:“也好!雲判司意下如何?”竟然不介意他的傲慢,對他卻十分客氣。

雲判司見推脫不得,惺惺道:“小郎既然非要捉鳥,雲叔隻好帶你一起去哦。”

烈兒興高采烈,淩善人笑道:“多謝雲判司!淩某必會同王使君麵前,稱讚雲判司的英勇功績!”

雲判司莞爾道:“豈敢讓淩善人謬讚,某隻是職責所在而已。”繼而對夫人及烈兒道:“夫人放心!某定會讓烈兒心滿意足而還。烈兒,跟雲叔走吧?”

烈兒歡呼雀躍,淩善人怡笑道:“雲判司費心,多加保護小兒,此郎頑劣不馴,勞煩小心看護,辛苦之至,不敢忘報!”

雲判司道:“某必會保小郎平安周全!請善人放心!”說完將烈兒抱到懷裏。一聲“告辭!”策馬向山林馳去!

夫人愛子心切,不禁心若有失,目不離子。叫道:“勞煩雲判司,一定小心保護烈兒!”

雲判司應聲:“夫人放心!”業已沒入林中。

淩善人道:“趙判司辛苦,顧及車隊周全,某不勝感激!”

趙判司解頤道:“豈敢讓善人勞心,請夫人回車內安坐。某要護車啟程,不敢怠慢!”

夫人回到車內,趙判司趾高氣昂!喝聲:“啟程!”車隊複開始前行。

趙判司滿臉得意,掣馬前奔領行,一杆長槍時而舞動炫耀,越發威風凜人!

。。。。。。

淩善人是滄州城內的富裕大戶。滄州境內的鹽米綢緞,酒肆商鋪,十家有九家是他的,可謂富甲一方!

有道是:“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可淩善人卻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他本名淩伍山,平州百姓愛戴他慈悲心腸,德高望重,都尊稱其“淩善人”!他也樂得接受,欣然默認。

淩善人原配夫人死的早,一直未有子嗣,年近五旬時,還尚未取續,內室虛置多年。平州百姓不忍其鰥寡孤獨,紛紛做媒撮合續弦,均未得其心意。

“滄州司馬”王蓧村親自保媒,將堂妹許之。淩善人盛情難卻,欣然答應。不久,喜從天降,老來得子,慶慰萬分!

由於孩子出生那天,狂風大作,吹起漫天黃沙走石,故取名“淩風烈”!

。。。。。。

武曌時期,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率部舉兵叛亂,以“反周複唐,還我廬陵王”為號。攻陷營州,殺營州都督趙文翽。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並以孫萬榮為帥,縱兵掠地,所向披靡。大兵進攻檀州,清邊道副總管張九節率軍應戰,不能克。

消息傳至神都,武曌大怒。為安定邊疆,特詔命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率兵征討,企圖一舉消滅李盡忠。又增派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納言姚躊為副使,屯兵勝州,作為第二道防線,以備策應。同時下詔改李盡忠為李盡滅,孫萬榮為孫萬斬。

李盡忠收到武周大軍北討的消息,在西硤石內的黃獐穀伏兵埋伏,誘軍深入!武周大軍行抵黃獐穀西。李盡忠派老弱之眾佯裝迎降,又故意將老牛、瘦馬置於路旁,示以饑饉疲憊之狀。曹仁師等見狀,遂放鬆戒備,舍棄步兵,督率騎兵進入穀口。李盡忠見軍隊已進入包圍圈,便令埋伏在穀中的契丹軍隊四麵出擊。官軍遭到突然襲擊,猝不及防,隻好倉促應戰。李盡忠督軍猛攻,大敗官軍,張玄遇和麻仁節被飛索擒獲,將士跌入山穀而死者更是不計其數。經此一戰,李盡忠全殲了官軍的先頭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