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緣起(1 / 2)

到神龍元年八月初一這一天,我母親已懷胎八月有餘。都說十月臨盆,一朝產子,可聽母親說,她懷我生我可一點也不輕鬆。

她懷上我的這年,已經二十七歲了。大周朝的女人,不過十四五歲出閣嫁為人婦,十六七歲開始生育子女。母親之前並未有生育,這個年紀,那是絕對意義上的高齡產婦了。

由於這樣的緣故,父親對母親的這第一胎是格外的看重,不僅請了終南山上的靈隱寺裏麵的和尚給母親互胎,更是連庶母也貼身打理娘的飲食起居。說起來父親比母親還要大三歲,三十歲的而立之年才有第一個孩子,自然是格外看重,事事小心。

說起我的母親,那也是個不一般的女子。

我的母親陰氏,名麗華,出生清河陰氏貴族,是康王妃陰予凝的長姐。這清河陰氏,是“五姓”中的一個大貴族,到了母親這一支卻有陰盛陽衰之勢。“五姓”即大周朝五大貴族中的貴族,分別是:青州李氏、利州甄氏、豐壤趙氏、清河陰氏和驪興韓氏。

母親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外祖父,陰建德,有7個子女。母親是最為年長的女兒,下麵依次有5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其中唯一的弟弟排行老五。按道理說,一般這樣的家庭,外祖父應該最為看重的是母親惟一的弟弟,可是母親卻告訴我,父親卻最為寵愛和看重她。

按理說母親的弟弟,也就是我舅父,作為這樣大貴族裏的男子,應該是讀書出仕,興旺家族的,可是,舅父卻偏偏成了家族裏的異類。母親每每說起舅父,總會有一絲絲的傷感。舅父陰誠長得高大白皙,帶著一股書生儒雅風流的氣息,可是,他的性格卻偏偏不是這樣。母親告訴我,舅父不喜歡讀書,卻對經商十分有興趣和天分,所以整日想著如何經商和賺錢。這個苗頭很快的被外祖父察覺,於是舅父總被責難,而我的母親雖為女流之輩,卻對於文史書籍非常精通,很多書籍都能熟讀成誦,這點一直得到我外祖父的讚譽。母親是個深明大義的女人,他心裏明白家族的大局,所以也時常勸說舅父。

終於有一天,舅父不堪忍受這樣的責難和重壓,帶著十兩黃金,跟著往絲綢之路的商隊離家出走,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外祖父受不了這個打擊很快就一病不起,隻剩下母親照顧家裏其他的人。我母親是個極聰慧堅強的女子,在她的關懷和照顧下,所有的妹妹都長大成人,差不多都到了該出閣的年紀。可是,偏偏老天給母親開了個玩笑。某一年,母親的老家突發瘟疫,死了很多人,整個陰氏家族也沒有幸免於難,存活下來的,隻有母親和她最小的妹妹。

後來朝廷委派怡康郡王來母親的老家賑災,於是母親的妹妹陰予凝被郡王爺看上,有因為畢竟是貴族出生,所以被朝廷賜婚,成為了怡康王妃。從此之後,怡康王妃帶著我母親來到了大周朝的國都安寧城,在王爺府定居下來,一直過了好幾年。

當時,高祖皇帝在位,東北邊境地區時有紛爭,臣服於大周朝的渤海國與鄰近高句麗國戰爭不斷,很多流民都流亡到相對安定的幽州生活,可是畢竟流民太多,總不免和當地百姓發生衝突,怡康郡王被派往幽州安撫流民,同時通過斡旋,平息渤海國和高句麗的戰爭。

怡康王妃因為王爺長期在外,所以府上的大事小事都得親自打理,不知不覺把作為長姐的母親的婚事給耽誤了,那時候,母親不知不覺已經二十一歲了,卻遲遲沒有嫁人。

到了母親二十一歲生日這年,東北的紛爭基本評定,郡王爺也回府和王妃以及母親團聚。這回,郡王妃可沒有在忘記母親的終生大事,並請求郡王爺給母親指一門好親事。

這個時候,我父親是怡康王爺府裏的幕僚,剛剛在那年的製舉中高中進士,封了個監察禦史的官,時年二十四歲。王爺覺得父親是個有福相之人,便和王妃商量著準備將母親許配給他。

可是,怡康王妃並不十分同意。我的父親林儀宗出生於潭州的“小姓”,所謂的“小姓”即指介於貴族和一般百姓之間的那個等級,母親畢竟是貴族之後,說起來身份上有差距;另一方麵,王妃也覺得,長姐照顧她長大,如今她嫁作王妃,姐姐卻嫁個監察禦史這樣的小官,總覺得對不住母親。

我母親當時也拿不定主意。王爺從東北地區回府後,高祖皇帝特別下諭旨,請王爺好生休息,賞賜黃金千兩。大周朝的皇親貴戚們,都有一個習慣,那便是在休息之餘,常常前去終南山郊遊,吟詩作對,飲酒吹樂。於是王爺帶著王妃和我的母親,擇了個風清氣爽的日子,前去終南山遊賞。

一行人走至山腰,王爺和王妃不免又談起母親的婚事。母親隻是一味猶豫,但心思卻沒有停止活動。就在行至不遠處的一處地方,遇到了一行好幾個人,帶著大大小小的禮品。後來經過打聽,原來是山上有一老道算準了一家的姻緣,如今那家男的升官發財,女的也懷上雙生子,特意派人前去山頂酬謝。那老道名文清勝,能算占卜算命,而且十分準確。母親聽說以後,便請王爺告知父親的生辰八字,另外擇了個時間,然後喬裝打扮,慕名而去問個究竟。王爺本欲派人護送母親前去,可是母親確認為,男女姻緣之事,不宜對外人泄露太多,所以執意要獨自前往,王爺也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