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3章 堅持不懈(3 / 3)

我們現在想說這樣一段話:堅持數年,必有好處。一個人隻要肯花時間,少的不說:經過十年的努力,一個智力平平的人可以精通一門學問;一個毫無知識的文盲,可以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文化人。

吳士宏就是這樣成功的!

人是應該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包括敢於承諾自己不會的事情:吳士宏本來不會打字,但是她不僅說自己會,而且還很厲害。但是,她並不是說了之後就完事,而是花170元錢買一台打字機拚命練習,並且還達到了“專業打字水平”。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

千裏之行得一步步地走

有個女性,從小就體弱多病,在她的心室裏有一個洞。她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手術,體重增加了數磅。節食對她無效。她必須經常忍受無法診斷的不明疼痛。她的先生雖然已學會了接受她的先天缺陷,可希望她的健康情形會改善,然而內心並不真正相信會有那麼一天。

有一天,他們舉行了一次家庭聚會,草擬了一份“願望單”,寫出他們生命中最想做的事情。她的願望之一是能夠參加馬拉鬆比賽。由於生理上的限製,她先生認為她的這個目標完全不切實際,但她卻從此變得認真起來了,開始在自己家附近區域緩慢地跑著:每天隻比前一天多跑一些——隻多一個車道。

有一天她自己問自己:“什麼時候我才能夠跑足一公裏呢?”

很快地,她可以跑3公裏,接著5公裏……

她丈夫介紹了她參加馬拉鬆比賽的情況:

她告訴我她已經學到了一些事:潛意識以及神經係統不能分辨什麼是真實情況,而什麼又是生動活潑的想像情況。如果我們讓心中的想像變成如水晶般明澈,我們會為了追求完美而改變自己,促使我們自己下意識地追求美好的渴望。

我知道她相信它,她已經報名參加猶他州南部聖喬治馬拉鬆的比賽。

當我駕車由塞達布經過山路到猶他州的聖喬治時,我問我自己:“意識能相信一個導致自我毀滅的假象嗎?”

比賽開始那天,我將我們的廂型車停在終點線並等候她的到達。雨不斷地下,風也寒冷徹骨。馬拉鬆賽5小時前就已經開始了。幾個受傷發抖的運動員已從我身邊被運走,我開始發慌。想到她可能獨自一個人發冷而倒在路旁某處,我就焦慮得快瘋了。

強壯而又快速的選手,早已跑完全程,運動員變得越來越稀少,現在我在任何一個方向都看不到人了。

幾乎所有沿著馬拉鬆路徑行駛的車子都已離開,交通已經恢複正常。我能夠在比賽的路上駕車前進了。開了快兩英裏,仍然看不到一個運動員。於是我回轉,看到一小群人正在跑著。當我靠近時,我看見她和其他三個人正一起跑呢。他們一邊談笑,一邊跑著。我停了車,問:“你還好嗎?”

她輕輕地喘著氣,說:“啊!很好。”她的新朋友則對著我笑。

我說:“隻有幾英裏。”

隻有幾英裏?我想,我瘋了嗎?我注意到另外兩個運動員正四肢無力地跑著。我可以聽到他們的腳在濕熱的運動鞋裏啪嚓啪嚓地響著。我想對他們說他們跑得很好,我可以載他們一程。但是,我看到他們眼中的決心,我將廂型車調頭,遠遠跟著她們,注意她們之中有沒有倒下來的。

她們已經跑了五個半小時了。我加速超越她們,並在離終點線一英裏處等候。

當她進入我的視線時,我可以看到她開始掙紮。她的步伐慢了,臉部因痛苦而扭曲。她恐懼地看著雙腳,好像它們不願再動了。然而,她繼續前進,幾乎蹣跚而行。

小團體幾乎變得快要散開了。隻有一位大約20歲左右的女子靠近她。很顯然,她們已在比賽中結為朋友。我被這樣的場麵吸引住,於是跟著她們跑。大約數百碼後,我試著想對她們提供一些激勵性與智慧性的偉大語錄,但是我喘不過氣,也說不出來。

終點線就在眼前,我慶幸它尚未完全拆掉,因為我覺得真正的勝利者才剛要跑進來。跑者之一,一位苗條的少年,停止跑步,坐下並哭了起來。我看到一些人,或許是家人,將他扶到他們的車上。我可以見到她正處於煩悶焦躁中——但是她夢想這天已經等了兩年了,她不會放棄。她知道她會成功,這個信念促使她充滿自信,甚至快樂地重整步伐,朝著隻有數百碼的終點邁進。少數人到外圍來恭喜我太太及另外幾位馬拉鬆運動員。和她一起的運動員誇獎她跑得很好看,說她很有規律地休息後再起跑,在各個供水點大量喝水,而且步伐控製得很好。

……

她已成為這個經驗較少的小團體的領袖。她曾以充滿自信的話激發、鼓勵她們。當我們在公園慶賀時,她們熱情地讚揚她、擁抱她。

她的新朋友說:“她使我們相信我們做得到!”

另一個說:“她生動地描述我會如何到達終點,所以,我知道我做得到。”

我們在公園中邊走邊談。我看著她。她讓自己變得截然不同了。她的頭抬得更高,肩膀挺得更直,她走路時,即使有點乏力,卻煥發出自信。她的聲音呈現嶄新的、安詳的尊嚴。並非她變成別人了,而是她發掘了自己以前從不知道的真實自我。

……

差距是一步步拉大的,水平是一步步提高的,馬拉鬆是這樣,一個人也是這樣。

在一所著名的中學,有兩個同學是好朋友,學習都很好,各方麵也都差不多。可是有一位同學不夠踏實,就像項羽那樣:“學書不成”,“又去學劍”;“學劍不成”又去“學萬人敵”;就是不肯“竟學”。其實此位同學可能比另一位還有才氣。可是無情高考一棒下去,他差幾分隻好就讀一所地方大學,而另一位進入北京大學。

雖然兩人都上了大學,可是由於環境不同,四年之後,北京大學的高材生去了美國讀博士,而那個普通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則進了政府機關。又過了幾年,去美國的博士歸來,很快就成了博士生導師,而另一個由於精簡機構,分流去了街道辦事處做一般工作人員。

一天,兩位老同學在首都相遇,一陣感歎之後,那位街道辦事處的同學說:“都是浮躁心態害了人……”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可是關鍵的地方隻有幾步,比如中國的高考……走好了這幾步,人生的曆程就會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