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2章 保持本色(1 / 3)

倒在地上也要站起來

麵對艱難困苦,麵對不斷失敗,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就具有什麼樣的心態。迎難而上,這是積極心態;知難而退,這是消極心態。

成功與失敗,其實就在一念之間。即使被打倒了,你也必須馬上站起來,因為你惟一的出路隻有站起來,而不是繼續躺著。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意思是戰勝困難是比較容易的,要戰勝自己就比較困難了。隻有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

有一所位於偏遠地區的小學校,由於資金不足,每到冬季都要利用老式的燒煤鍋爐取暖。有個小男孩每天都提早來到學校,把鍋爐打開,好讓老師同學們一進教室就能享受到暖氣。

但有一天,老師和同學們到達學校時,發現火苗從教室裏竄出來。老師和同學馬上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他們不顧一切地衝進教室,把小男孩救出來。但他的下半身已嚴重灼傷,完全失去知覺,隻剩一口氣了。

送到醫院急救後,小男孩稍微恢複了知覺……

他躺在病床上迷迷糊糊地聽到醫生對媽媽說:“這孩子的下半身被火燒得太厲害了,活下去的機會實在太渺茫了。”

但這勇敢的小男孩不願這樣被死神帶走,下定決心要活下去。後來,出乎醫生的意料,他度過了最艱難的一關……

但危險期過後,他又聽到醫生跟媽媽竊竊私語:其實保住性命對這孩子來說不一定是好事,他的下半身遭到嚴重傷害,就算活下去,下半輩子也注定是個殘廢。

這時小男孩心中又暗暗發誓:我不要做個殘廢,我一定要站起來走路。但不幸的是他的下半身毫無行動能力。兩條細弱的腿垂在那裏,沒有任何知覺。

出院之後,他媽媽每天為他按摩雙腳,從不間斷,但仍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雖然如此,他要走路的決心不曾動搖過。

他不得不以輪椅代步。一天,天氣十分晴朗,他媽媽推著他到院子裏呼吸新鮮空氣,他望著燦爛陽光照耀的草地,心中突然湧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待他媽媽走開後,他奮力將身體移開輪椅,然後拖著無力的雙腳在草地上爬行。

一步一步,他終於爬到籬笆牆邊;接著他費盡全身力氣,努力地扶著籬笆站了起來。抱著堅定的決心,他每天都扶著籬笆練習走路,籬笆牆邊因此出現了一條小路——路是人走出來的——他心中隻有一個目標:努力鍛煉雙腳。

憑借著鋼鐵般的意誌,以及每日持續的按摩,他終於站起來,可以走路了!

後來,他不但能走路上學,還能和同學們一起享受跑步的樂趣,到了大學時,他還被選入田徑隊。

一個被火燒傷下半身的孩子,原本逃不過死神的召喚,原本一輩子都無法走路,但憑著他堅強的意誌,他居然能夠跑步。

你我,都沒有遭遇到這樣的大不幸,即使遭遇了,憑著鋼鐵般的意誌,有什麼溝跨不過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資深的小學女教師,參加了全市教職員工在職訓練。這個訓練主要是借一些表達方式鼓勵學生,讓學生增加信心,進而愛惜自己的生命。

訓練結束後,這位老師就將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在自己的班級進行試驗。

她要求學生在紙上寫下一些自己認為不能做到的事情。每個學生都乖乖地坐在位子上,絞盡腦汁在紙上寫著。

學生們不能做到的事情真是五花八門:“我無法將足球踢過第二條底線”,“我不會做三位數以上的除法”,“我沒辦法讓黛比喜歡我”,“我沒法做lO次引體向上”、“我發球無法超過球網”,“我不能隻吃一塊餅幹就停止”等等。

後來老師也坐下來,自己也極認真地在紙上填寫著。例如:“我無法讓約翰的母親來參加母子會”,“我無法不用體罰管教亞倫”等。

學生已經寫了好長時間了,大部分人都寫滿了一整張紙,甚至有人已經開始寫下一頁了。

她告訴學生,如果把一頁紙寫滿了,就可以將紙對折,交到前麵來。學生依次來到老師的桌子前,把紙張放進一個空鞋盒內。

當所有學生都把紙放進鞋盒以後,老師也把自己的紙放進去,然後把盒子蓋上,拿起這隻鞋盒,自己首先走出教室,並且讓同學們也跟著出來,沿著走廊向前走……

當走到守衛室門口時,老師停下來,走進守衛室,拿出鐵鏟、鐵鍬。然後帶著大家來到運動場的一個角落裏,動手挖了起來。

原來,她打算讓孩子們埋葬這些寫在紙上的“我不能……”。孩子們輪流挖了10分鍾,當地上的坑大約有1米深的時候,他們將盒子放在裏麵,馬上用泥土把盒子完全埋葬。

在這個“墓地”裏,埋葬著“我不能”先生,也就是31個十多歲的小孩“力不能勝”的事情。

這時老師開口了:“小朋友,現在手牽手,低頭默哀。”

學生們很快地牽手圍坐在墓地旁邊,形成一個圓圈,低著頭等待。老師念出一段“悼詞”:

各位朋友,今天很榮幸能邀請各位來參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禮。他在世的時候,不僅參與我們的生活,甚至比任何人對我們的影響都要深刻。他的名字,幾乎天天掛在我們嘴邊,出現在各種場合。

現在,希望“我不能”先生能平靜安息,並為他立下墓碑,並且刻上墓誌銘:死者已矣,來者可追,希望您的兄弟姊妹“我可以”、“我願意”能繼承您的事業,雖然他們不如您來得有名、有影響力。如果您地下有知,請幫助他們,讓他們對世界更有影響力。

願“我不能”先生安息,也希望他的死能鼓勵更多人站起來,向前邁進。

阿門!

聽完這段“悼詞”之後,孩子們神情都很嚴肅,這一特殊的葬禮深深印在他們的腦海中,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天的。

這個活動特別具有象征性,意義深遠。這個特別的正麵鼓勵將深刻在每個孩子的心靈上。

寫上“我不能”,埋葬它、聆聽悼詞,但事情還沒結束。這位老師帶領學生回到教室,大家一齊吃餅幹、爆米花、果汁,慶祝他們越過了“我不能”的心結。老師則用紙剪下墓碑形狀,上麵寫著“我不能”,中間加上“安息吧”,在底端寫上日期。

老師把這個紙墓碑掛在教室裏,當有學生說出“我不能……”時,老師隻要指一指這個象征死亡的標誌,孩子們便會想起“我不能”已經死了,進而積極地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的老師可能沒有這樣教過你,但看了這個故事後,你再說“我不能……”時,腦海中也應該立刻浮現出那個葬禮的情景,和小朋友們一樣,你就會記起“我不能”已經死了。後來,這些學生在麵對困難的時候,每當想起“我不能”先生已經死去,便能鼓起勇氣,以積極的心態解決問題,後來這些孩子都成了優秀人物。這就是麵對困難的勇氣、克服困難的信心所產生的巨大作用。

傑克·坎菲爾是美國著名演說家。

一年秋天,他和妻子喬琪亞應邀到香港,在一項研討自我肯定的會議上發表演說。由於首次造訪遠東地區,他們決定加長行程,到泰國一遊。

抵達曼穀後,他們決定先參觀市區內一些頗負盛名的廟宇,在翻譯人員和司機的陪同下,他們看遍了大大小小的廟宇,腦中充滿了金碧輝煌的印象。但不久之後,這些廟宇就從記憶中淡去,隻有一座叫金佛寺的廟宇,給傑克·坎菲爾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

後來在一次課上,傑克·坎菲爾講述了金佛寺的故事。

金佛寺占地不大,麵積大約30平米。我們一進入廟內,眼前便赫然出現一座10尺多高、由黃金打造的實心佛像,重達2.5噸左右,價值約在1.96億美元。當我抬頭望著這尊慈祥中帶著莊嚴的黃金佛像時,心中不禁有種莫名的震撼。

當其他遊客忙著拍照,或是望著佛像嘖嘖稱奇時,我在旁邊的玻璃展示櫃中看到一片8寸厚、20寸寬的土塊,這讓我感到很奇怪,仔細一看旁邊的文字說明,才知道這片土塊的曆史。

1957年,由於泰國政府決定在曼穀市內興建高速公路,位於路段上的某座寺廟不得不遷移他處,寺內的土造佛像也必須遷移。但這座佛像體積龐大,重量驚人,所以在搬運過程中現出了裂縫,更糟的是,搬運時又下起滂沱大雨,寺內的老和尚為了不讓神聖的佛像受到更嚴重的損害,便決定先將佛像放回原地,然後用大型帆布覆蓋,以免被雨水侵襲。

那天傍晚,老和尚拿著手電筒,掀開帆布檢查,看看佛像有沒有被雨水淋濕,燈光照到裂縫處時,他發現那裏反射回一道奇怪的光芒。老和尚趨前仔細檢查,懷疑這層土塊下麵藏有別的東西。他回到廟中取來了鑿子和斧子,小心翼翼地敲打佛像表麵。當敲掉第一片土塊時,他驚異地發現金光閃閃的物體。老和尚加快了動作,費了好幾個小時的苦功,才讓這座純金打造的佛像重見天日。

根據曆史學家的說法,幾百年前,緬甸軍隊曾出兵攻打當時稱為暹羅的泰國,當時的暹羅和尚知道敵軍即將進攻,便在珍貴的黃金佛像表麵覆蓋泥土,以免寶物被緬甸軍隊掠走,據說這些和尚後來全被入侵者殺害,然而值得慶幸的是,這座價值連城的佛像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直到1957年才重見天日。

我們每個人都像那座泥佛像一樣,由於某種原因,表麵裹上一層厚厚的泥土,然而泥土裏卻是“金菩薩”或“金基督”、“金本質”,那才是真的自我。可是我們習慣了將內心中那個如黃金般純真的自我隱藏起來,現在我們該做的便是像那個老和尚一樣,拿起鑿子和斧子,敲掉層層防衛,重新展現純真的本質、真實的自我。

應該明白,一個人隻要有信念,就能創造出奇跡。

維吉爾說:“成功來自使我們成功的信念。隻要我們相信我們能成功,我們就會盡力使自己達到成功。”

建立信心,最好的方法是從心理上調整,可是也不要忽視生活習慣。比如“每天洗頭可以增強自信”,這是北京大學心理學係主任王壘教授的一項心理學研究成果。這項研究成果表明:洗頭頻率不僅影響頭發和形象的幹淨整潔,還與人的心理特征有緊密關係。

這一發現從心理學角度證明了天天洗頭有利於心理健康,可以幫助人們增強自信,走向成功,從而為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倡導的“頭發天天清洗,把握成功瞬間”的活動提供了新的視點和理論依據。

北京大學的這項心理研究選了幾百名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和背景的對象,對他們進行了心理特征的研究和洗發習慣的調查,再根據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洗發頻率高的人在很多心理特征上都強於洗發頻率低的人。他們對自己頭發發質的評價更高,也更容易看到自身的優點,並且更自尊和自信。與同齡人相比,洗發頻率高的人在職位、收入、影響力、受歡迎程度等方麵更高,人生目標更為明確,所以成功率也更高。

輕快地接受必然的事

曆史上,蘇格拉底的死幾乎和耶穌的死一樣有名。

當時一些雅典人,對赤腳的蘇格拉底又嫉妒又羨慕,於是給他找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對他進行審問,最後蘇格拉底竟被處以死刑。

當獄卒把毒酒交給蘇格拉底時,對他說:“對必然的事,姑且輕快地去接受。”蘇格拉底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對必然的事,姑且輕快地接受”,這句話雖然是在公元前399年說的,但在今天這個充滿憂慮的世界裏,似乎比以往更需要這句話。

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自我意識決定的,“自我意識”的含義包括了潛意識。因為積極的誘導自信的主動意念要經常進行,長期堅持,這就意味著積極的自我意念能自動進入潛意識,影響意識,隻有潛意識改變了,才會形成習慣。潛意識就是已經形成的一種習慣,不用有意控製的心理活動。

的確,那些思想豐富的哲學家們也都這麼說。“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到現在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然而,即便如此,人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的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