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1章 尋找快樂(3 / 3)

科學研究證明,世界上的跳高冠軍是跳蚤。

科學家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就會馬上跳起來,高度是它身高的100倍以上,因此被它稱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

科學家用一隻跳蚤進行試驗:

在跳蚤上麵罩上一個玻璃罩,然後使跳蚤跳動。跳蚤第一次起跳就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以後,跳蚤調整了自己能夠跳起的高度來適應新的環境,此後每次跳起的高度總保持在罩頂以下。

科學家們逐漸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經過數次碰壁之後又主動調整了跳躍的高度。

最後,玻璃罩低到接近桌麵,跳蚤無法再跳了,隻好在桌子上爬行。

經過一段時間,科學家把玻璃罩拿走了,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跳蚤變成“爬蟲”了。

跳蚤變成“爬蟲”,不是因為已經失去了跳躍的能力,而是一次次遭受挫折之後學乖了,習慣了,最後麻木了!

最可悲的是:雖然玻璃罩已經不存在,跳蚤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玻璃罩的限製已經深深地刻在它那十分有限的潛意識裏,反映在它的心靈上——不是沒跳高的能力,而是沒有跳高的勇氣。

動物是這樣,人也是這樣: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了!

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很多人的經曆與此極為相似。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幼年時代遭受外界(比如父母、老師等)太多的批評、打擊或挫折,奮發向上的熱情、欲望就被“自我設限”壓製和封殺了。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與激勵,他們就會對失敗惶恐不安,對失敗習以為常,逐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疑、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的性格。

這樣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隨波逐流,人雲亦雲,沒有主見……與生俱來的勇氣就這樣消失了。

在一歲多的時候,海倫·凱勒因為生病,眼睛看不見了,並且又聾又啞。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家裏人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莎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性格逐漸改變了。

她知道她的親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親人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幾年以後,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

海倫·凱勒雖然五官殘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學教育。以後更致力於教育殘缺兒童的社會工作,這種努力上進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效法,海倫·凱勒真是個殘而不廢的人。

海倫·凱勒能夠不因殘疾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最後獲得了卓絕的成就。我們每個人都既聰明又健康,假如還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話,真應該感到難為情!

遇到困難,有些人不是想辦法解決,而且滿腦子想到的都是困難,都是失敗。他們的勇氣和信心在想像的困難中消失了,成功的希望也在坐以待斃中流失。這樣做的結果隻有一個:徹底的失敗。

心理學家把這一現象稱為“人的自毀行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人的這種自毀行為呢?

通過分析指出:人的自毀行為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1.畏難情緒

有些人麵臨困境時,一籌莫展,即使眼前擺明了退路、出口,他們也視而不見,拒絕利用。他們覺得自己遇到的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任何努力都是沒用的。

2.自我放棄

有些人對許多事情還沒有去實踐,就認為自己不行,因而不敢去做,或不願去做,所以自然毫無勝利可言。

3.因循守舊

很多人隻會照章行事,因循守舊,遇到困難時,總是從過去的經驗中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到實踐中發現新的解決辦法,這樣隻能固步自封,沒有發展,也沒有前途。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自毀行為源於人的一種思維定式,對失敗考慮過多,因而阻礙了人的潛能的發揮。

生活和社會需要人們不斷地去探索,隻有敢於憧憬勝利,才能取得勝利。

當我們做事情時,遇到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在戰略上要藐視困難,在戰術上又要重視困難。

隻有在戰略上藐視困難,才能堅定信心,不被困難所嚇倒;在戰術上重視困難,才能做到臨危不亂,化險為夷,取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因為曾經受到挫折,號稱自己是過來人,對老經驗抱著不放,於是膽小怕事,止步不前。

下麵這個故事很有啟發: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6隻猴子關到一個房間,在房間裏放一個可達屋頂的梯子,然後在梯子頂端掛上一串香蕉,當第一隻猴子爬上梯子,伸手幾乎要碰到香蕉的時候,實驗人員就用冰冷的高壓水槍衝擊這隻猴子,直到它放棄去拿香蕉。

如此一段時間之後,所有的猴子都放棄了嚐試。

接下來進行實驗的第二部分:實驗人員用外麵的一隻猴子替換房間中原有6隻猴子中的一隻。當這隻猴子進入房間後,發現了香蕉,於是一下子衝了過去。

這時發生的情況很是奇怪:沒等這隻新進來的猴上去,另外5隻猴子就把這隻猴子按倒痛打,直至它放棄那個念頭。

接著另一隻新猴子被放進來,換走了第一批中的另一隻猴子。同樣的事發生了,隻不過打這隻新猴子最狠的,是剛才那隻先一步進來並挨打的新猴子。

如此繼續實驗,直到房間中的猴子全部換成了沒有被水槍擊中過的6隻新猴子。

接著實驗人員拆除了水槍,可是這些沒有挨過高壓水槍的猴子居然沒有一隻試著去拿屋頂的香蕉。

很多時候,不是沒能力去做這件事情,而是沒有去做這件事情的願望,或者因為心理上蒙著一層挫折的陰影。

因此,激發一個人的工作欲望和勇敢精神,激發做事的願望是至關重要的。

提倡積極休息,減少消極休息

有人認為:隻要有時間,誰還不會休息?然而高效與低效的休息效果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通常,休息幾分鍾、閉目養神或睡眠視為“消極休息”;通過適當的活動來消除疲勞稱為“積極休息”。

心理學家試驗表明:連續5天減少l/3的睡眠,人的智力測試成績降低15%左右,硬撐往往會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引發不少疾病。

生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試驗:讓50%的學生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在教室裏伏案小憩,而另一半學生則到操場上進行各種體育活動。15分鍾後,後者的精神狀態明顯優於前者。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人體靜止休息的時候,末梢毛細血管每平方毫米隻開放80條左右,而適度活動,毛細血管則開放1000條以上,這樣就大大增加了供給肌肉組織的營養,又加快排除了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乳酸和二氧化碳,疲勞就能較快消除。

由此可見,積極休息對消除疲勞的確是很有效的。

積極休息的方法很多,比如活動一下身體、練習練習書法、欣賞欣賞音樂等。積極休息還能提高休息的質量,比如睡覺前散散步、聽聽音樂,可以使人睡得更香,從而更快地恢複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勞。

隨著雙休日不斷成為習慣,每逢長假到來,許多人高度放鬆,乃至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最後倒頭猛睡,錯誤地認為隻要把失去的睡眠補上就能恢複體力。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這種休息就是最典型的“消極休息”,這種休息是一種被動的休息,對緩解疲勞作用不大。隻有“積極休息”才算得上合理休息,才能發揮迅速恢複體力的作用。如果休息不當,“消極休息”過多,不僅要打亂正常的生活節律,還會對身體產生危害。

積極休息就是用另一種活動來促使疲勞部位的體力恢複。如,跑步引起兩腿疲勞,可用引體向上、俯臥撐等兩臂運動緩解腿部疲勞感。這種積極休息的方式已經獲得了較好的運用,值得大力提倡。這種恰當的休息,不僅能夠有效地恢複疲勞,還可以放鬆神經,提高效率。

假如你是體力勞動者,“疲勞”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如果采取有效的休息方式——“靜”的狀態,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躺下睡覺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泄出去。如果不是非常累,可以在床上躺躺,閉目靜息,讓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再起來活動活動,效果也是很好的。如果腦力勞動者,比如科研人員,由於腦力高度集中,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而身體卻常常處於低興奮狀態,可以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如做工間操、倒背雙手散步、深呼吸等,或聽昕音樂、戲曲、品茶談天等,都能達到放鬆神經、活動肌肉、恢複大腦創造力的目的。假如你很閑,體內的機能代謝明顯緩慢,“閑”出病來,也會很疲勞,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鍛煉或參加勞動。

男性一般比女性緊張,緊張的男性更要注意積極休息。

男性腦力勞動者最好的休息原則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對那些隻顧在下班後吸煙、喝酒以消磨時光的男性來說,積極樂觀是至關重要的。積極樂觀能夠保持神經係統的穩定性,使機理保持平衡狀態。現代社會,各種信息紛至遝來,難免出現緊張情緒。積極樂觀,對緩解緊張情緒相當有益。

下麵是幾個要點:

1.活潑而充滿情趣的積極休息

休息並不是鬆散,也不是無味地放縱,休息應該是活,而生動的。男性的休息不僅是單純的休息,而應該從休息中獲得體力、歡樂和生機,獲得家庭、社會的和諧。那種整日與煙酒或賭博為友的人,是不可能積極休息的。

2.放鬆放鬆再放鬆

男性一般喜歡逞能,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或對工作的責任,玩命的大有人在。不能一味蠻幹,必須張弛有度。人必須按照各自生物鍾的節律工作,隻有按照這種節奏工作,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工作的成效不是按照工作多長時間來計算,而是按照取得多少效果來計算的。因此,善於工作要拚效率,而不是“頭懸梁錐刺股”,該放鬆就必須放鬆。

3.適度變換休息的方式

一天的工作,必須考慮坐勢、站勢、走勢的配合;假日活動,要注意野外與室內的交替;一周的娛樂,文藝與體育要相互交錯……經常變換休息的方式,人才會覺得充滿情趣,即使工作很重,壓力很大,經過這種巧妙的搭配,工作狀態就能達到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