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9章 減少煩惱(3 / 3)

下麵是一些宣泄不良情緒的方法:

1.每天快步走30分鍾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平衡血壓,增進心肺功能,使人身心健康,充滿活力。應該著重指出的是,運動可以會增加腦內釋放出β腦內嗎啡。研究證明,這種物質是人體天然的鎮定劑,可以幫助人平衡心緒,可以給人好的心情。很多資料表明,壓力會消耗B腦內嗎啡。因此為了增加B腦內嗎啡,不要忘了適度運動,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每天快步走30分鍾”。

2.走近大自然

如果遇上情緒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自己悶在一個角落裏,這樣很容易鑽牛角尖。遇到這樣的情況,最好是走向自然,走向人群,這樣就可以轉移壓力的焦點。

3.集中呼吸三分鍾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用三分鍾左右的時間,兩眼輕輕閉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采用吐氣比吸氣長的腹式呼吸方式進行呼吸練習,對身心健康是有很多好處的。經常坐著工作的人,一定要記住經常起來伸伸懶腰,走動走動,不要長期抗戰,以免損害身心健康。

4.經常用冷水熱水交替沐浴

工作一天之後回到家裏,不要忘了用冷熱水交替的方法沐浴。很多實踐證明,這樣做有效地釋放一天的壓力,使一個人的頭腦更加清醒。

5.經常按摩身體

按摩可以使緊繃的身體、僵硬的關節得到放鬆,也可以減少腎上腺素的分泌,對壓力的釋放效果很好。不管是自己按壓身體緊繃的部位,還是定期到健身中心按摩,都可以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

6.廣交好朋友

毫無疑問,人際關係的好壞也會影響著一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抵抗壓力是有好處的。一般人都這樣認為,那些身兼數職的人一定會因為分身乏術而產生心態壓力,而事實正好相反。研究證明,身份越多的人越快樂。應該指出的是,我們這裏所說的身份不僅是印在名片上的職業,還要做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做一個好父親或好母親,做一個好女婿或好媳婦等。

7.學會傾訴

如果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不要自己生悶氣,把不良情緒壓在心裏,應當善於向別人傾訴。按照常理,每個人都應該有幾個知心朋友。如果產生不良情緒,就可以與朋友們聚一聚,一壺清茶,一杯咖啡,就事論事地傾訴一番,把自己積累在心中的消極情緒傾訴出來。這樣就可能得到朋友的同情、開導、安慰,就可能找出應對這種情緒的好方法。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如果一個人有一個好朋友圈子,就能長壽20年”。可見,朋友對一個人的生活是很重要的。

8.不要“頭懸梁,錐刺股”

戰國時候的蘇秦“頭懸梁,錐刺股”,成就了一番事業。其實,“頭懸梁,錐刺股”,精神可嘉,方法實笨。大量的研究證明,睡眠不足對人的健康影響極大,這樣做無異於“飲鴆止渴”。人體內有一種T細胞,主要功能是對抗外來細菌的入侵,而睡眠不足會大量殺死T細胞。研究證明,疲憊不堪的身心最容易讓人產生壓力。很顯然,一個有充足睡眠的人一定比經常失眠的人對壓力的忍受能力大,也比較容易應付環境的變化。

9.縮短壞情緒的時間

遇到挫折最怕的就是自信受到打擊。比如要正確對待失業,正確評價自己等。對自己不要期望過高,千萬不要給自己定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任務。遇到情緒不好,要盡量想辦法縮短時間,盡快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自信。研究發現,自信的人免疫細胞中T細胞比較活躍。這種細胞活躍不但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還可以提高抗壓能力與耐挫折能力。

發怒傷身體,音樂平心氣

立足現實就應該想得開,不要隨便生氣和發怒。發怒是使一個人的意願和活動遭到挫折而產生的一種粗暴的情緒,可以分為慍怒、憤怒、大怒和暴怒等,是有害於身體健康的一種負麵情緒。

中醫學認為,怒生於肝,肝氣旺盛的人容易發怒。如《黃帝內經》說,“肝氣實則怒,怒則氣上”,“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於上,使人薄厥”。發怒會導致人體的氣血運行紊亂,髒腑功能失調,引起中風、頭痛、昏厥、吐血等疾病,嚴重者還可因暴怒而斷送性命。《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就是憤怒致死的典型案例。

現代醫學認為,人在憤怒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心跳明顯加快,每分鍾可達180~220次,有的甚至更快,同時血壓急劇上升,所以患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的人,發怒時常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發怒時的呼吸也比平時快,一般人每分鍾16~18次,而憤怒時增快到每分鍾23次左右。這樣肺從血液中吸取的二氧化碳,就會超過身體所製造的二氧化碳量,常常會出現手指麻木現象。

研究證明,在發怒的時候,人唾液的成分會發生化學變化,胃出口處的肌肉驟然收縮,整個消化道處於痙攣狀態,因此進食時感到味道變異,飲酒覺酸,還會出現腹部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

美國斯坦福大學曾經進行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根管子一頭插到鼻子裏,一頭插到冰水裏,10鍾後看結果。如果冰水的顏色不變,證明是心平氣和的;如果內心感到慚愧,冰水的顏色就會變成白色;如果是惱怒,冰水的顏色就會變成紫色。把這種紫色的水注射到小老鼠身上,隻需要2~3分鍾小老鼠就死了。

上述例子證明了不良情緒對人的大腦、內髒及其他器官都會產生危害,因此,應盡量避免。

《黃帝內經》曰:“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餒,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怒傷肝,悲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消極態度有損健康,疾病不僅在於身體的故障,往往還在於心理障礙。

性格的不同也影響著疾病的變化,在臨床上常出現這樣的情況:

癌症不經過特別治療就自行消失的人大都性格開朗、無憂無慮: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常常因為急躁、激動而使病情加劇,也因為心境平和、情緒穩定而病情好轉;患了胃潰瘍病常常會引起患者產生抑鬱、焦慮,抑鬱和焦慮會使病人的胃潰瘍疼痛加劇。

性格樂觀開放的人即使得了胃潰瘍,潰瘍麵愈合得也較快。性格脆弱者會因為一次精神上的打擊而發生精神病;而性格堅強、凡事處之泰然的人則不會因為這些事情發病。

很多研究證明,音樂對治療心態疾病具有特殊的作用。利用音樂治療疾病主要是通過聽不同的樂曲把人們從不同的疾病情緒中解脫出來。研究還證明,聽音樂可以達到這個效果,自己放聲歌唱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很多資料表明,高聲歌唱是消除緊張、激動情緒的有效手段。如果遇到不滿情緒積壓在心中,不妨自己唱唱歌。樂曲的旋律,歌詞的激勵,唱歌時有節奏的呼吸與運動,都可以極大地緩解緊張情緒。

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我們這裏要說“一唱解千愁”。有很多方法可以消除煩惱,減輕怒火,聽音樂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高山流水、鳥語花香都是天籟之音,可以讓人心曠神怡,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親切。海浪聲、滴水聲、下雨聲、蟬鳴聲、鳥啼聲,都是大自然的優美音樂,非常悅耳動聽,能夠鎮靜人的情緒,鬆弛人的身心。而人類自己創作的優美音樂,都是從大自然的天籟之音獲得靈感的,因此具有同樣的功能。特別是都市中生活的人,尤其應多聽一些優美舒緩的傳統音樂,因為這才是充滿靈性的作品。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暢,排除雜念,精誠專一,心平氣靜,起到調整呼吸、安定心態的作用,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曆史記載,漢朝盲音樂師竇公活了180歲,漢文帝劉恒派人把他找來,詢問其長壽秘訣。他說:“我13歲雙目失明,父母便教我彈琴。”

三國養生學家嵇康認為竇公所以能夠長壽的秘訣之一是他的職業——音樂師。嵇康在《養生論》中說:“竇公無所服禦而致百八十,豈非鼓其內琴和其心哉,此亦養神之一征也。”

吹拉彈唱,不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還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吹唱,可以擴大人的肺活量,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彈拉,可以活動手指,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這是因為指揮手的大腦皮層的相應部位麵積很大,通過活動手指,可以使大腦皮層的大部分麵積血流暢通,從而改善腦的營養狀況。腦健則體健,自然會健康。

古代埃及有一個說法:“音樂為人類靈魂妙藥。”

所羅門王得了憂鬱症,不是請名醫開藥,而是請人給他彈豎琴。

對於音樂的作用,中醫認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可內通五髒六腑,助脾胃運動,增進食欲,從而起到防病治病、抗老防衰的作用。當代科學證明,這些說法都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聲波振動,能協調人體各器官的節奏,激發體內的能量。如節奏明快的樂曲,可增長肌肉力量;節奏徐緩的音樂,可使人呼吸平穩,脈搏有力;而優雅動聽的音樂則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有助於大腦休息,使疲勞得以恢複。

其次,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有良好的影響,對大腦和腦幹的網狀結構有直接作用,可調節人的精神活動和植物神經功能,產生鎮靜、安定、鎮痛、興奮、調節情緒及降壓的功能,並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三,音樂對多種疾病有治療作用。音樂醫學正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如利用音樂代替麻醉藥物進行拔牙,效果良好;小提琴協奏曲使高血壓病人血壓明顯下降;憂鬱病人每天聽優美的輕音樂,症狀可以明顯減輕。

許多人的經驗表明,節奏舒緩的音樂可治療煩躁不安,是治療神經衰弱的一劑良藥;而節奏較快的音樂使人精神振奮,對精神壓抑和過度悲傷皆有療效。

這是為什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音樂的一些神奇作用:

印度有一個植物學教授從文獻中知道,古代的農民用音樂刺激穀物生長,取得了好的收成。他對這條記載很感興趣,因此進行了一係列的實驗。他將風仙花分為兩組養殖,而兩者得到的水分、養料等條件完全一樣。他用錄音機給其中一組播放類似琵琶演奏的音樂,而不給另一組播放。經過一個月的實驗,結果是:聽音樂的一組風仙花比另一組多長出72%的葉子,高度高出20%。

為了證實音樂對植物的影響,他擴大了實驗範圍,對著稻田播放音樂。實驗結果,該稻田的平均產量高出其他稻田的25%~60%。

科學界對此十分感興趣,後來還成功地證明了超聲波對種子的萌芽和生長有幫助。他們還證明,不同的植物隻對不同的聲頻產生最佳反應。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是聲波在植物細胞內產生共振促進了植物的生長。

美國科學家也做了類似的實驗:在不同的溫室裏播放不同音樂,如歐洲經典音樂、印度音樂和搖滾樂等。實驗結果表明,效果最好的一組是歐洲經典音樂,植物長得很茂盛,並且朝著音樂來源的方向生長。其中巴赫的音樂名曲效果最為顯著,植物以60度角傾向音樂方向。離音樂源最近的植物繞著擴音器生長。

印度音樂的效果也不錯,爵士音樂也相差無幾,效果最差的是搖滾樂,植物生長不好,遠離音樂源方向。經過兩個星期,有些植物竟然枯萎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植物能從音樂中吸收聲音共振的力量,所以長得比較好,因為音樂能使物質更加協調,更有規律,甚至似乎能給物質帶來生命的感覺。

那麼,是不是可以做類似的推理:音樂對人也能發生良性影響?

科學研究證明正是如此:與身體節奏相一致的音樂會使腦電波更有規律,使之達到大腦思維的最佳狀態,讓左右腦同步協調,上下腦增加溝通,讓整個大腦的潛能逐漸地發揮出來。

聽音樂的時候,盡量不要去想不高興的事情。在音樂的作用下,腦電波會減慢或協調起來,使整個大腦處於放鬆狀態。潛意識對正麵暗示比較容易接受。因此,腦海裏最好浮現一些美好的景象,以避免負麵暗示的不良影響。

聽音樂可以使人浮想聯翩,隨著音樂的優美旋律“雲遊”四方。這樣就可以通過盡情享受音樂的優美旋律使自己得到放鬆。

研究證明,音樂可以止痛、解毒、消除緊張情緒、治療神經衰弱和失眠等。專家指出,悅耳動聽的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影響大腦皮層,使內分泌係統增加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和酶。因此,當一個人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呼吸就會加深,神經就會鬆弛,疲勞得以消除。

欣賞音樂可以增進健康,輔治疾病,使人延年益壽。經常欣賞優美動聽的音樂,不僅有益於陶冶情操,舒心爽誌,而且還有化幹戈為玉帛、與人和睦相處的奇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