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7章 把握現實(1 / 3)

情緒是心態的晴雨表,隨時隨地都在反映著內心世界。有效地開發積極情緒,限製消極情緒,是構建好心態的第一道防波堤。

引導積極情緒

人生在世,時時處處都被情緒左右著。一個人的情緒調整好了,就會感到幸福,學習就會進步,工作就會愉快,生活就會更順利。

情緒是不斷變化的,消極情緒經過恰當的調理,也可以轉化為積極情緒。這樣,就會使人生某個環節的“難受”轉變為一種“享受”。

中國古代把人的情緒劃分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狀態。最近一段時間,專家依據人們情緒的強弱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又將情緒劃分為“心境”、“激情”、“應激”三種狀態。

心境指的是什麼呢?

心境是一種比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緒狀態。健康的心境對工作、學習、生活、生理健康等都具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會使人精神振奮,促使工作多出成果。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心境不好,不僅有害身心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工作、學習、生活,降低各種活動的效率。

什麼是激情呢?

激情是爆發比較強烈、持續時間比較短的一種情緒狀態。激情產生的時候,可能會嬉笑怒罵,可能會臉紅脖子粗,甚至可能拍桌子瞪眼睛。事實證明,積極的激情會成為激起人們行動的一種動力,促使事業有成;消極的激情則會抑製人們的活動能力,或產生某種不切實際的衝動,或采取某些不適宜的行動,導致事情的失敗。

什麼是應激?

應激是指一種出乎意料的情緒狀態。應激狀態要求人們對某人某事某物迅速做出判斷,做出選擇。適度的應激反應,有益於內髒器官、肌肉、骨骼係統的生理生化過程的加強,促使人機體能量的有效釋放。但是如果過度應激,會使人過多消耗能量,這樣就會引起疾病甚至導致死亡。

情緒狀態有沒有某種規律性的變化呢?有。

一般人的情緒周期為28天,在這28天裏,情緒以正弦曲線方式運行。其中,處於情緒低穀,也就是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臨界點之際,可能會出現某種情緒障礙。這時候,一個人就會出現思維比較遲鈍、反應比較緩慢、記憶力欠佳、注意力渙散等症狀。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調整不良情緒呢?

一個人如果情緒消極,就會產生不良的心理現象,如果心裏的負麵情緒得不到發泄,可能會造成心理失衡。這樣就會飯吃不香,覺睡不著,記憶力明顯減退。

情緒與疾病的關係很緊密。病從口入,人人皆知,但是病由心生,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

心理社會因素之所以能影響身體內髒器官功能,一般認為是通過情緒活動實現的,積極的情緒對人體活動常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如憤怒、怨恨、焦慮、抑鬱、恐懼、痛苦等,如強度過大或持續過久,就可能導致神經活動機能失調。由於情緒的變化會引起體內化學物質——交感神經素的改變和大腦功能的改變,因而就會引起某些內髒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態方麵的變化。

有人研究了植物神經所控製的器官功能與不良情緒的關係,認為植物神經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當情緒不好時,就會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胃部肌肉的強烈收縮引起胃部疼痛,發生消化性潰瘍。

情緒與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陳代謝和內分泌等功能也都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當情緒激動達到高潮時便是憤怒,那時,植物神經係統中交感神經極度興奮,大量釋放腎上腺素而引起心跳突然加快,血壓急速升高,如患有高血壓,便容易導致腦血管破裂,引起腦溢血;如患有冠心病,由於冠狀動脈強烈收縮,就會引起心肌梗死而危及人的生命。

情緒的不穩定可以引起蕁麻疹,長期的情緒不穩定,幹擾了大腦對皮膚的調節功能,引起皮膚陣發性劇瘁,皮膚肥厚呈苔蘚狀變化,而發生神經性皮炎。

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障礙可以引起生理障礙,心理、生理障礙,又稱心身疾病。心身醫學改變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提出了嶄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心身醫學的發展曆史雖然不長,但由於世界各國不斷研究和日益重視,可以預見,心身醫學將成為受人關注的重要學科。

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釋放不良情緒。

新世紀的健康主題是心理養生,也就是經過精神狀態的調整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近些年來,在發達國家,“心理學治療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運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成為繼外科手術和發現抗生素之後的又一次醫學革命。

“心理學治療法”的核心內容就是提倡釋放“感情勢能”,也就是說,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一定要與承受力保持平穩。很明顯,感情的激升或失落都會使人處於失調狀態,造成“感情勢能”,其潛在的“感情勢能”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造成生理代謝紊亂,免疫功能降低,就會引發或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

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證實,現代人的感情釋放受到心理因素、社會環境、人際關係、情緒交流、物質條件等多方麵的輻射影響,一旦失落感位居上風,就會削弱人的生理機能,致使各種致病因子肆虐,損害身體健康。中外醫學家和心理學家一致認為,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某些精神病和癌症主要是由精神因素所誘發或導致惡化,即“感情損傷”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良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極為有害的,中醫學認為,怒傷心,氣傷肺,憂傷肝;俗話說“愁一愁,白了頭”,說的是同一個道理。醫學家與心理學家們一直在告誡人們,必須重視心理衛生,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樂觀處世,平衡心態,在氣悶難受、心靈創傷太大時,不妨哭笑一番,將“感情勢能”釋放出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

善於調理情緒,就能很好地調整情緒,就會把握現實,這一點顯得特別重要。

不要為昨天流淚

席勒說:“快樂並不是擁有更多,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經擁有的。痛苦是短暫的,快樂是永恒的。”

不要為明天的事情憂慮,因為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要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憂慮太多,隻會把自己壓垮,最終落得短命的下場。

不要為過去的痛苦與不幸而流淚,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回顧過去、自悲自憐上,把握現在,珍惜眼前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

美國人陶樂塞·迪克斯說:“我曾遭遇過極嚴重的貧乏和疾病。人們問我如何度過那些難關,我總是這樣回答:我既已度過昨天,就能熬過今天。我不允許自己去猜想明天將發生什麼事。”

穆勒公司的工廠主任名叫吉姆·勃德素,他是人所共知的“維吉尼亞煩惱大王”。按照他的說法,他惟一的習慣就是“煩惱”。

這個諢名是這樣來的:他曾就讀於維吉尼亞洲的布萊克斯堡軍事學院,他的煩惱實在是很過分,因為煩惱常常生病,學校醫院裏還經常給他保留一張病床。護士隻要看到他到醫院去,就會主動跑上前來給他注射一針。

他的煩惱多得很,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個“煩”字。不少時候,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究竟在煩什麼。他擔心因成績不好而被學校開除,因為他的物理學和其他科目考試不及格。他認為平均分數必須在75~;84之間,如果達不到這個水平,他就感到很煩。他還擔心自己的健康,因為他患有急性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狀。他擔心他的財務狀況,因為他不能經常買禮物送給女朋友,或是帶她去跳舞,因而擔心他的女朋友會嫁給另外一位軍校學生……

他就是這樣日日夜夜地為很多自己認為無法解決的問題而煩惱。當他感到絕望的時候,他不得不把煩惱告訴杜克·巴德教授。

杜克·巴德是企業管理學教授,對心理方麵的問題有很深的研究,他與吉姆·勃德素進行了15分鍾的談話。

巴德教授說,“你應該坐下來麵對現實。如果你把用來煩惱的一半時間和精力用來解決你所麵臨的問題,那麼,我想你就不會再有煩惱了。你以前可能就學會了煩惱,其他的都沒學會。”

吉姆·勃德素後來說:“這次談話對我的健康及幸福的幫助,比我在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還要多。”

巴德教授給他訂立了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是:

第一,正確地認識並弄清楚煩惱的究竟是些什麼問題:

第二,認真地找出煩惱的原因;

第三,立即行動起來,切實地解決一些使你煩惱的問題。

吉姆·勃德素按照這三種方法去做了。

比如,他不再因為物理學不及格而產生煩惱,而是反問自己為什麼會不及格,原因何在。結果表明,不是因為他的智商不高,天資愚笨,因為他那時已經是校刊的總編輯了。他之所以沒有通過物理學考試,是因為他對這門功課缺乏足夠的興趣。而他不感興趣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這門課程對他將來從事工業工程師職業沒有多大的幫助。找到了原因,他就開始改變態度。他警告自己,“如果學院要求我通過物理學考試才能取得學位,那麼,我有什麼理由懷疑他們的智慧呢?”

態度改變了,他就埋頭學習物理學,不再浪費時間去尋找物理學如何困難,一次就考過關了。他利用休息的時間,到外麵打工,所掙得的錢完全能夠解決在舞會中買果汁、給女朋友買小禮品等困難。比較大的開支,他就向父親貸款,畢業後不久就把貸款還清了。至於愛情難題,也純屬無事生非,那個女孩不久就成了他的夫人。

有些人之所以一直都很煩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做好了的事情,總覺得還應該做得更好,總怕什麼地方出現問題;沒有做好的事情,更是憂心忡忡,生怕“半夜鬼敲門”。昨天已經過去,你還有什麼必要擔心呢?要發生的事情總會發生,你的任務就是坦然麵對,擔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其實,很可能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你何必自己折磨自己!

有效利用今天

古羅馬詩人何瑞斯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

這個人很快樂,也隻有他才能快樂。團為他能把今天稱之為“自己的一天”。在今天,他能感到安全,他能夠說:“無論明天會多麼糟糕,我已經過了今天。”

這幾句話是在耶穌降生39年前寫的,一個人最可憐的就是“自己拖著自己,不去尋找積極的生活”。

平安快樂的心境是我們所渴望的,請你務必記住:“有了快樂的思想和行為,你就能感到快樂。”

美國的傑爾德太太住在密西根州沙支那城法院街815號。在不明白“隻要生活到上床為止”這一點前,她感到極度的頹喪,甚至於幾乎想自殺,她是這樣敘述自己的經曆:

那一年,我丈夫死了,當時我已經窮得身無分文,因此非常煩惱、頹廢。我是靠向學校推銷世界百科全書維持生活的。

兩年前,我丈夫生病時,我就把汽車賣了。為了重新工作,我勉強湊足錢,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了一部舊車,開始出去賣書。

我原以為,隻要重新工作,我就可能從頹喪中解脫出來。可是,總是一個人駕車,一個人吃飯,實在讓我無法忍受。加上有些地方根本就推銷不出書,所以,即使分期付款買車的款項數目不大,也很難按時支付。

第二年春天,我在密蘇裏州維沙裏市推銷圖書。那裏的學校很窮,路又很不好走,我一個人又孤獨、又沮喪,以至於想自殺。我感到沒有什麼希望,沒有什麼樂趣。每天早上,我都害怕起床,不敢麵對生活。我什麼都怕:怕付不出分期付款,怕付不起房租,怕東西不夠吃,怕身體搞垮沒有錢看病……

我沒有自殺惟一的原因就是擔心我的姐姐會因此而悲傷,況且她又沒有多餘的錢來為我支付喪葬費。後來,我讀到一篇文章,文章中有這樣一句令人振奮的話:“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生命。”

我用打字機把這句話打下來貼在汽車的擋風玻璃窗上,這樣,開車的時候,每時每刻都能看見。我很快發現,活一天並不困難。我慢慢地學會了忘記過去,不考慮未來。每天清晨我都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