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應激反應綜合征
朱先生已經是一位年屆不惑的中年人,原來他一直在相對安定的機關裏工作。
後來,他跳槽到某企業公司擔任部門主管,成了白領人士。可是,這裏的環境壓力很大,競爭也非常激烈,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淘汰,朱先生開始對自己充滿信心,他喜歡快速的工作節奏。
由於社會地位的改變,他對自己的期望值也高起來了。可是事與願違,近來他的身體越變越差,經常失眠、多夢,記憶力也開始下降,心情變得煩躁不安,動輒發火,有時他甚至什麼事也不想做,似乎已經麻木了。後來有人提醒他,這可能是“心理應激反應綜合征”的表現,勸他早些去看心理醫生。
這所謂的“心理應激反應綜合征”,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新病症,也是太多太重的心理壓力下所產生的,這種病症在高科技醫學的測儀器下,卻看不出有任何明顯的病情,但它確實又是一種疾病在危害著人們的心身健康。
心理專家認為,這不僅與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的快節奏有關,更與人們長期反複出現的心理緊張因素有關。比如人們由於擔心被解聘、被淘汰、被輕視而不得不承受超負荷的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再加上不少人的自我期望值過高,都可能造成精神與心理的應激反應綜合征。
至於失眠、疲勞、焦躁不安、愛發脾氣、對外界事物興趣減退、對工作產生厭倦感等,則是“心理應激反應綜合征”的先兆。心理學家調查後認為,“心理應激反應綜合征”在企業管理人員、教師或駕駛員等人當中比較多見,其中又以不善於自我心理調解的人更為多見。
如果外界的刺激過於強烈,或者長期反複地出現,以致超出機體能夠承受的極限,則會造成病理性損害。使人出現失眠、持續疲勞、食欲不振、煩躁不安、精神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性功能下降、無名低熱等多種症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胃潰瘍、心肌梗塞等急症以及內分泌失調、免痰功能下降、心理行為變異等多方麵的負麵變化。
可是,人們去醫院檢查時,又查不出任何明顯的器質性病變,這便是“心理應激反應綜合征”帶給人們的困惑和苦惱。有些人僅僅把此症視作軀體疾病而單純依靠補品或藥物;有些人則一遇到煩惱就訓斥下屬或家人;有些人甚至試圖用抽煙、酗酒來宣泄。
這些做法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適得其反。對於心理過度應激狀態的正確應對方法是:
自我要求不要太高
據報道,深圳有位白領人士給自己定下的奮鬥目標是“一百萬存款、一棟花園別墅、一輛本田車”。他為此沒日沒夜地拚命苦幹,結果不僅沒實現理想的目標,反而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這是一個值得人們吸取的教訓。
工作要勞逸適度
聰明的人,應該學會忙裏偷閑,必要時不妨暫時丟掉工作的困擾,徹底放鬆身心,使自己的精力和體力得到及時恢複。此外還要注意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事實表明,家人之間、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和愛護,對幹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充分的心理準備
人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高效率與快節奏,必然會帶來更多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對於由此產生的某些負麵影響,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以免屆時驚慌失措。同時要善於保持心態平衡,善於適應環境變化。做人要樂觀豁達,不要為小事斤斤計較,心事重重。
及時的自我調解
當人們遇到衝突、挫折和過度的精神壓力時,要善於自我疏導和自我調解。比如多參加文體、社交、旅遊活動,多與親朋好友交流,傾吐內心的壓力與煩惱。這些做法有利於消除負麵情緒,有利於減輕或消除心理上的過度應激狀態,有利於達到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