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實戰篇:好口才走遍天下(1)(2 / 3)

其次,還可以用語音傳情。想在演講中表情達意,必須以意義要素為內容,如果沒有充實的內容,演講者的思想和感情必然會很空洞乏味。而演講的語言則是以聲音作為載體的,沒有聲音,稱不上是演講;隻有聲音,假如感情沒有任何變化,猶如和尚念經一般,同樣不能稱之為演講,由於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根本就無法感動別人。

演講要感染他人,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講話的語調流露出真情。堅定、徘徊、興奮、哀傷、期待、失望、昂揚、頹廢等所有複雜的情感,通過語音語調的高低快慢、抑揚頓挫完全可以表達出來。

我們這裏所講的恰當“煽情”,指講話時必須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真情流露並不是說就可以無限度地放肆,坦誠也應有度。如果不加節製的話,一旦你的感情表現出“過分狀態”時,別人將會把它和虛偽輕浮聯係在一起。心理學家卡洛·塔維斯曾經說過:“不僅需要認識到坦白的必要性,而且還須懂得應在何時坦白,坦白到何種程度。”因此,真情流露並不意味著不加節製,而這正是恰當的含義所在。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演講,他的感情充沛,說的內容也比較豐富,效果非常不錯。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激動起來以至於忘乎所以,居然當場脫下了一隻鞋拿在手中,在演講台上代替手掌用力拍打,頓時現場一片嘩然。

赫魯曉夫的事例留給人們非常深刻的教訓,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所以演講的時候如果需要盡情傾訴,便可打開情感的閥門,讓感情如潮般傾瀉而出。然而,高潮過後,需要立即進行調節,千萬不能放縱自己的情感,信馬由韁。

專家點撥:

1在演講中抒發感情固然很重要,但是感情的支配依靠的卻是理智的力量,即這篇演講的主題。

2在演講過程中應時刻牢記正題,把握住自己情感的閥門,並留意控製感情的流量,真正達到演講的效果。

辯論富有力度,氣勢決不能少

辯論,是指參與談話的雙方,就同一個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針鋒相對地爭論。要想說服別人,先要說服自己,然後再以自己的沉穩自信去征服他人。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辯論中,隻要你在氣勢上勝對方一籌,就能做到先聲奪人。使用這樣的辦法就要求論辯者義正辭嚴,理直氣壯,臨“威”不懼,神態剛強,從而能在辯論中產生一種震懾、威嚴、正氣的作用。

案例分享:

1966年初秋,陳毅副總理正在北京第一外國語學院主席台上演講,幾個造反派頭頭提著高帽子要揪鬥陳老總。陳老總,這位二分鍾前還用自己的親身經曆,以自己特有的幽默、坦率的言辭和顏悅色地開導著年輕人的長者,此刻突然怒目圓睜,威風凜凜,拍案而起,挺立台心,厲聲喝道:“看你們誰給我戴!看你們哪個敢給我戴!”

陳老總在危急時刻,接連兩聲嗬斥,字字千鈞,嚇得幾個造反派頭頭呆若木雞,不知所措。

經驗總結:

陳老總這裏使用的就是以氣奪人的方法。要實施以氣奪人的方法,首先要具有大無畏的膽略,有蔑視一切敵人的氣概。否則,一見強敵便心驚膽戰,其結果隻能是灰溜溜地敗下陣來。當然,辯論中要以氣奪人,最根本的是要手中有真理,理直才能氣壯;如果手中無真理而氣壯如牛,那也不過是色厲內荏的紙老虎。

在爭論的過程中運用質疑、發問、詰難和反駁等手段來揭露對方的矛盾,占據優勢地位,從而確立自己的論斷,最後,共同取得正確認識,從而肯定共同的見解。可見,辯論的目的在於說服對方來認同己方的觀點。而要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則要求辯論一定要有力度。那麼,如何做到有力度地辯論呢?

在辯論中,氣勢是奪取最後勝利的主要手段,沒有氣勢就不會勝利。所謂辯論的氣勢,就是辯論者運用反駁方式,對準對手要害進行詰問批駁,揭露對方命題的錯誤,戰勝對手。也就是說,要取得辯論的勝利,一定要率先發難,先聲奪人。

在辯論中,辯論者可以在時間上搶在對手之前,趁對手立足未穩,未加防範,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打亂其戰前的部署,使對手陷於被動的境地。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辯論中先發製人的戰術往往能打亂對方的部署,有助於造成己方的精神優勢,掌握辯論的主動權。甚至,首戰的勝利會影響全局的勝負。

所有辯論的總目的無非是駁倒對方,戰而勝之。但是,就辯論的具體情況來分析,辯論的性質不同,反駁的直接目標也應有所區別。根據辯論的性質,反駁的目的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率先發難,置對方於死地

這是反駁的最高境界,當你攻擊到對方的要害處,使對方無言以對、口服心服時,己方就獲得勝利。

2率先發難,擾亂對方的陣線

麵對對方的攻勢,己方組織有效的反攻,意在挫敗其攻勢和銳氣,動搖其心理防線,使其內部出現失調、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