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欲成大事者,首先得具備克己忍耐的本領。隻有能耐得住貧窮,耐得住寂寞、枯燥,耐得住日複一日的重複和等待,才會等到成功的那一刻。
3忍耐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修養。“小不忍則亂大謀”是古訓,該忍耐時不忍耐,也許自己就會輸得很慘。
學會利用模糊語言,不會有錯
在社會交際過程中,人們想要交流思想,就必須準確地運用語言,有時甚至要求做到十分精確。例如:下達軍事進攻的命令時,其時間必須分秒不差;上報統計數字時,所報數目應準確無誤;約人會晤時,其時間和地點必須明確,等等。然而有時人們為了提高某種表達效果而有意或不得不選用一些模糊語言,因此模糊語言便與人們的社會交際結下了不解之緣。
案例分享:
廖承誌在給蔣經國的一封信中,就大量地使用了模糊語言。信中對第一次、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回顧和評價是這樣說的:“國共兩次合作,均對國家民族作出巨大的貢獻。首次合作,孫先生領導,吾輩雖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輩身在其中,應知梗概。事雖經緯萬端,但綜觀全局,合則對國家有利,分則必傷民族元氣。”這裏的“亦知一二”、“應知梗概”、“經緯萬端”,都是模糊的詞語。過去的事點到為止,是非已成為曆史,為求海峽兩岸統一,暫不詳論功罪。又說:“三民主義之真諦”為“吾輩深知,勿須爭辯”。這些模糊詞語,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不糾纏曆史舊賬,著眼於未來,既不喪失自身的立場,又不引起爭論,顯得不卑不亢、有理有據。
經驗總結:
人們在日常交際過程中,幾乎隨處可以見到運用模糊語言的例子。例如:有人托張三幫忙辦件事,即使張三認為滿有把握辦好這件事,一般也不說“您放心,這事包在我身上”之類的話,而是說“您放心,我將盡力而為”之類的話。因為前者雖然精確幹脆,然而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而又錯綜複雜的,如果由於某種意外的原因而使得張三辦不好這件事,那麼他這種“拍胸脯”式的回答則可能使他陷入難堪的境地,也可能使朋友大失所望而誤認為張三是牛皮大王;後一種回答所產生的效果則不一樣,這“將盡力而為”就具有模糊性。如果事情辦好了,我當然是“盡力”了;如果沒辦好,我也“盡力”了,隻是客觀原因所致。
領導在作報告時也時常運用模糊語言。例如:“經初步了解”,“一般說來”、“基本上”、“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等等。“我們絕大多數的幹部、黨員是好的和比較好的”,這“絕大多數”究竟是個什麼比例?到底有多少人?這恐怕很難說清;“我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成績”有多大?多大的成績才可以叫“很大的成績”?這很難有一個嚴格的標準,但是這樣的表達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往往容易被人接受。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其實用不著精確,因此在日常交際當中模糊的表達倒是更合習慣。例如人們習慣於這樣說:“下雨了!”“大不大?”“大。”而不會這樣說:“這雨24小時之內雨量達25至50毫米”。又例如煮飯炒菜;“媽,這飯怎麼煮啊?”“淘了米之後再放適量的水。”“放多少?”“水蓋住了米再高一點。”這就懂了;而不會這樣回答:“放1.5斤水。”炒菜時孩子又問:“媽,放多少鹽?”“放一小勺。”“放不放醬油?”“放一點。”“味精呢?”“也放一點。”於是交際就順利地完成了。這一切正如沙夫所說的那樣:“交際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麼,正如前麵已經說過的,我們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得如此貧乏,就會使它的交際的和表達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製,而其結果就摧毀了語言的目的,人的交際就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交際的那種工具遭到了損害。”
專家點撥:
1語言具有模糊性,主要特征是在表達意思時的非確切性。在特定的情況下,估計、猜測、希望、暗示等都可通過模糊的語言達到目的。
2從表麵上看,模糊語言是與精確語言相對的,但模糊語言的實質卻是依靠語義的模糊性而獲得思想表達的確定性。它是模糊與精確的辯證統一。
3當“隻能意會,不可言傳”時,可使用模糊語言。人們表達感情不是單一的,感情的複雜性、豐富性也決定了需要用模糊語言來表達。
有時含蓄要比打開天窗說亮話好
含蓄說話是社交場合中一種機智的回避,也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說話方式。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由於某些原因而不願或不便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給對方,此時恰當地運用模糊語言來應對,避免把話說死,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這樣便可化被動為主動,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案例分享:
日本有位影星叫中野良子,她到30歲時還是單身貴族,所以記者總會問及她的婚姻問題。有一次她在上海出席一項活動,又有記者問她什麼時候結婚。中野良子麵帶微笑地說:“如果我結婚,就一定到中國來度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