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鮑林(1 / 2)

知識導航

鮑林(1901—1994)是著名的量子化學家,他在化學的多個領域都有過重大貢獻,有很高的國際聲譽。鮑林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與和平戰士,影響遍及全世界。他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分別是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

鮑林幼年聰明好學,11歲認識了心理學教授捷夫列斯,捷夫列斯在自己的私人實驗室給幼小的鮑林做過許多有意思的化學演示實驗,這使鮑林從小萌生了對化學的熱愛,走上了研究化學的道路。

1932年,鮑林預言惰性氣體可以與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鮑林的量子化學觀點認為,較重的惰性氣體原子,可能會與那些特別易接受電子的元素形成化合物,這一預言,在1962年被證實。

鮑林還把化學研究推向生物學,成為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的分子結構。20世紀40年代初的這方麵研究成果,使鮑林榮獲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

知識解碼

惰性氣體

惰性氣體也稱稀有氣體、貴重氣體,19世紀被化學家發現。它是指由單個原子構成的分子組成的,原子最外層被8個電子所填滿,形成穩定的電子層按傳統理論不能再與其他原子化合。它們固態時都是分子晶體,反應性很低,不曾在自然中出現化合物。

因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上位於最右側的零族,因此也稱零族元素。一般有氦、氖、氬、氪、氙、氡以及不久前發現的Uuo7種元素。例如,氬氣在地球大氣層的含量占0.9%,氦氣在宇宙中占有25%,僅次於氫。

最常見的用途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就是利用稀有氣體的這種性質製成的。燈管裏充入氬氣通電時會發出紫藍色光;充入氦氣通電時會發出粉紅色光;充入氖通電時會發出紅光。在石英玻璃管裏充入氙氣的氙燈通電時能發出比熒光燈強幾萬倍的強光,因此叫做“人造小太陽”,用於廣場、體育場、飛機場等的照明。

作為麻醉劑,氙能溶於細胞質的油脂,引起細胞的麻醉和膨脹,從而使神經末梢作用暫時停止。氙氣在醫學上很受重視,曾用80%氙氣和20%氧氣組成的混合氣體作為無副作用的麻醉劑。

氙在原子能工業上,可以用來檢驗高速粒子、粒子、介子等的存在;氪能吸收X射線,可用作X射線工作時的遮光材料;氪燈的透射率特別高,因而可用於夜戰中越野戰車上的燈光。

最新的研究指出借助人工合成的方式,惰性氣體可以和其他元素結合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