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導航
1901年12月10日,對於範特霍夫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對於人類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首次頒發諾貝爾獎,範特霍夫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範特霍夫沒有因所創立的碳的四麵體結構學說獲獎,而是因《化學動力學研究》和《氣體體係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兩篇著名論文。
範特霍夫(1852—1911)為荷蘭化學家,在科學史上有一段他不畏權威的故事。
1869年,範特霍夫中學畢業,麵臨著選擇什麼職業的困惑。當時化學作為一門學問已有很多人進行了研究,但是人們普遍認為那不是一種職業,從事化學研究的人還要兼做其他工作,否則就不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父親為了讓他多增加一些知識,才支持他做化學實驗。而範特霍夫要把化學作為一種職業,成為一個化學家。父子倆為此爭辨了多次。幾經周折,範特霍夫進入荷蘭的台夫特工業專科學校學習工藝技術。不過,這個學校的化學課教師奧德曼教授卻很有水平,能激發起學生對化學的興趣。範特霍夫在奧德曼教授的指導下進步很快。由於範特霍夫的努力,僅用了2年時間就學完了3年的課程。1871年,範特霍夫終於說服父母,全力進行化學研究了。
範特霍夫隻身來到德國的波恩,拜當時世界著名的有機化學家佛萊德·凱庫勒為師。在波恩期間,範特霍夫在有機化學方麵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知識拓展
凱庫勒破解苯環結構
佛萊德·凱庫勒(1829—1896)是個傳奇的化學家,他在夢中見蛇在狂舞,首尾相接,從而解決了苯環的結構。
19世紀中葉,石油工業、煉焦工業迅速發展,有機化學研究蓬勃興盛起來。苯是從煤焦油中提取的一種芳香液體有機化學原料。苯分子中有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學特征,令化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破解其結構成為麵臨的難題。
這時,凱庫勒也著手探索苯的結構。他在黑板上、地板上、筆記本上、牆壁上畫著各種各樣的化學結構式,設想過幾十種可能的排法,但是都被他自己一一否定。
一天晚上,凱庫勒坐馬車回家,由於連日來用腦過度,在搖搖晃晃的馬車上睡著了。在半夢半醒之間,凱庫勒發現碳原子和氫原子在眼前飛動,變幻著各種各樣的花樣。忽然,原子變成了一條白蛇,扭動、搖擺著,最後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變成了一個環……
凱庫勒被馬車夫叫醒。他揉揉眼睛,苯的結構就是頭尾相接構成環狀!凱庫勒迫不及待地抓起筆在紙上畫了起來。凱庫勒經過進一步論證,終於第一個提出了苯的六角形環狀結構。苯分子這種封閉式但雙鍵交替形成的結構,既能滿足碳原子是4價的要求,又符合分子式C6H6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