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寬容是學問:快樂工作源自寬容(4)(2 / 3)

第二天,諸葛亮陪他參觀蜀軍營地後,問孟獲:“我們的軍營怎麼樣?”孟獲不僅不讚揚,反而說:“不過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戰敗了。現在我看到了你們的部署,假如放我回去,再戰定能戰勝你們。”

諸葛亮笑著把孟獲放走了。幾天後,孟獲果然帶兵來挑戰,結果又戰敗被俘。孟獲還是不服輸,諸葛亮於是又放了他。

這個時候有些將軍很是不解,於是諸葛亮為什麼不幹脆殺了孟獲,諸葛亮對部將說:“靠武力往往壓而不服,我們走後勢必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孟獲,南中將會連年戰亂,江山必亂。如果他自願歸附才是心悅誠服,日後還要指望他為主公鎮守南中呢。”

就這樣,孟獲被捉住七次。第七次,諸葛亮還要放走他,但他跪地哭道:“我真心誠意地歸順,永不再反。”後來,諸葛亮任命孟獲為蜀漢官吏,不留漢官,讓孟獲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孟獲以後忠於蜀漢,南中一帶就徹底安定了。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目的在於攻心,最終令孟獲垂淚誠心降服,誓不再反,平定了南中。正如孫子兵法上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威逼隻能使人屈服於現實利害關係;利誘讓人財迷心竅,唯利是圖;軟硬兼施往往使入疲於周旋,屈以就範,陽奉陰違,而非心悅誠服。唯有寬容待人,才能使之真心擁護。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是一樣的,隻有那些具有寬容大度之心的管理者才能贏得人心,員工才能盡心竭力為他做事。

懂得寬容的領導者成大事

寬容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度”,是一種內在的優良品德,發揮出來的能量。一個人在有權力責罰卻不責罰的時候,才是一種寬容;隻有在有能力報複卻不報複的時候,才是一種寬容。

一個人能夠做到不仗勢欺人,將會取得偉大的成就,成就輝煌的人生。反之,心胸狹窄則被認為是一種病態心理。當人與人之間有了矛盾以後,一般人往往心懷怨恨、久久不能釋懷。這種心態與其說是在和別人做對,還不如說是和自己較勁。

作為領導者,無論你再優秀,你的知識、經驗、能力也都是有限的,因此應該多聽取下屬的意見,集思廣益。同時給下屬發表意見的機會,既是尊重他們的一種表現,也會使下屬更積極地投入工作。

管理者在征求下屬意見時,經常會有人提出反麵意見,這是正常現象。但是能否正確對待反麵意見,則是關係到能否讓下屬充分發表意見,進而真誠地從下屬意見中吸取智慧。

高明的管理者絕不會忽視下屬的參謀作用,他們會給下屬創造一個有利於他們充分發表意見的環境,借助下屬的力量,實現更有效的管理。

有一次,武則天到洛陽附近的三陽宮避暑,有一個西域來的和尚請武則天去觀賞佛教聖物舍利子,非常信佛武則天很高興地答應了。但是,當她準備出發時,狄仁傑卻跪到了駕前,他振振有詞地說:“佛不過是夷狄之神,不應淩駕於天下之主之上。再而言之,山路險狹,很不安全,陛下此行實在有所不宜。當時武則天隻是一笑置之,仍然堅持上路。但是走到半路,她卻越想越覺得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下令打道回府,一邊還自我解嘲說:“這是為了成全我這位直臣的氣節。”

武則天平日尊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直呼他的名字,這更是其他大臣望塵莫及的殊榮。狄仁傑晚年腿腳不便,武則天便讓他在朝見的時候不用行跪拜之禮,並開玩笑說:“每次見到你跪,朕的身子也會痛起來。”

當時的大臣都必須在宮中宿值,但考慮到狄仁傑年老體弱,武則天就免除了他的差使,並對其他大臣說:“你們盡量不要去麻煩狄公,除非是軍國大事。”與其他許多在武則天手下或被殺或遭貶酌重臣相比,狄仁傑這樣一個並不曲意逢迎、明哲保身的人卻能平安無事,實在是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