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培養孩子自己抓住機遇的能力。
生活中常常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機遇,而如果一直由家長替孩子去捕捉,這樣孩子就永遠不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所以家長的任務應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孩子自己去把握。
6.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他所遇到的矛盾。
孩子在一起難免有矛盾,而解決矛盾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如在搶奪玩具、排練節目、編排黑板報時,自然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爭論。在孩子平等的爭論和探討當中得出的最後結論,往往是十分寶貴的。
7.經常讓孩子定目標,並努力去實現它。
有一個學生學習很差,在班上倒數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長悄悄地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要敢於和別人競爭,首先是和倒數第二名的同學競爭。在孩子取得進步後,家長又啟發他尋找新的競爭對手,開始新一輪的競爭。
8.善於傾聽孩子的聲音。
許多家長拒絕傾聽孩子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拒絕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孩子喜歡穿輕鬆自在的T恤衫,可家長非要孩子穿襯衫;孩子想看音樂節目,可家長卻要他看“有意義”的知識競賽;家裏電話時通時斷,孩子說是接觸不良,想換一段線,可家長不讓孩子去做“不正經”的事。殊不知,這樣不僅拒絕了孩子的某個要求,還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嚐試新事物的機會。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孩子進入“心理斷乳期”。他們開始萌發獨立意識,他們逐漸有了自己的喜好、想法、觀點,同時對父母的教導也有了選擇性。父母應該理解並耐心傾聽他們的聲音,尤其是對孩子“不同的聲音”,不能簡單粗暴地予以否定或是批評,這樣會嚴重挫傷孩子嚐試獨立的積極性。家長應該積極地支持孩子提出的合理需求和建議,並且尊重孩子的觀點。
9.孩子需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有的家長雖給了孩子“說話”的權利,但不管孩子的解釋合理與否,最終還得按家長的意願行事。這種做法和拒絕聽孩子的意見沒有區別。當家長與孩子看法不同時,最終獲得采納的意見應該以是非作為取舍的標準,誰說的有道理,就按誰的辦,而不管這個意見是由誰提出的。當孩子的意見是合理的時候,就要把一些選擇的權力教給孩子。但是要在事前為他提供有關的情況,幫助他分析各種可能,並且還要教育他自己要負責任。例如如果父母期望孩子上特長班,可讓他看看特長班的教法與活動;如果發現孩子在繪畫班的門口看得出了神不想走,即便家長的本意是讓孩子學鋼琴,此時,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要讓他堅持下去,把繪畫學好。當然在孩子要求不合理時,家長也要堅持自己的觀點,使孩子放棄不合理要求。
10.積極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
創造是孩子自主學習最高層次的表現,孩子的創造性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有一位孩子特別愛玩泥,開始家長覺得孩子玩泥沒有什麼出息,而且又髒,說了幾次,可是孩子不聽,還是喜歡玩。有一天這位家長發現孩子捏泥人捏得還蠻好,於是對孩子說:“你要玩就好好捏,這叫泥塑,好好練,出點新點子。”
孩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捏出了栩栩如生的《紅樓夢》中的十二金釵,在一次全國比賽中獲獎,並考上了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