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供性教育方麵,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製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裏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嗬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在這一章的末尾,我們附上一些父母培養孩子競爭力所應該做的事項,供讀者參考:
1.給孩子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
據國內某項權威調查顯示,中國的城市小學生用於做家務的時間每天隻有0.2 小時。是孩子不願意做嗎?不是的,而是父母不讓或不要求他們做。在家庭生活中,讓孩子做些家務活,對於那些力所能及的、與他們相關的事,更要讓他們自己去做。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勞動,如打掃房間、洗衣服、擇菜等,還可以讓他們做一些釘釘子、擰螺絲之類的簡單工作。
有一位家長為了讓孩子自己洗碗,特意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幹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踩著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洗碗了。洗碗之類的家務活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很有幫助的。
2.孩子有疑問,試著讓他自己找答案。
每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問題的答案如何得到呢?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係到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則是關係孩子成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非常重要。
3孩子遇到困難,讓他自己解決。
有句俗語:“有錢難買少來貧。”困難家庭的生存環境,為孩子創造了艱苦鍛煉的條件。但是,現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安逸的環境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確是當前需要探討、解決的難題。家長要想辦法給孩子設置一些困難,而且不限於生活方麵的困難。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急於伸手相助,給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如家庭出遊時,讓孩子自己背上自己的東西,如果他走不動了,可以等他,但別幫他背包;當孩子與別的同學發生衝突時,家長可以給他出主意,但不能幫他解決,而要他自己解決。
4.孩子學習要靠自己。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管得太多。孩子上什麼學校要挑,孩子的老師要選,孩子學習要陪……雖然說現在的家長有豐富的人生閱曆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督導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的苦心,雖令人尊敬卻不令人信服。家長對孩子學習的教導作用主要體現於兩方麵:一方麵以自身的進取精神影響孩子;另一方麵對孩子的學習隻做適當提醒、稍加點撥,並不過多幹涉,並以此來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