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文州城內水源匱乏,因為叛徒出賣,蒙軍得到了這個消息,便切斷了城外的水源。文州城斷水半個月後被攻破。城內守軍和百姓自殺、被殺的有數萬人。文州失陷後,蒙軍在蜀如入無人之境,一月之間連克成都等數城。這時,傳來伐宋中路軍主帥闊出身亡的消息。闊端無心再戰,在大肆擄掠之後,放棄成都,還軍陝西。宋嘉熙三年(1239年)八月,闊端命大將塔海率軍再次入蜀,複取成都。塔海率軍自新井(今四川南部縣)入蜀。他令士兵打起宋軍的旗幟迷惑敵人。宋軍沒有上當,殺出成都城迎戰。當部隊開出成都西門外時,士兵懼戰,四散奔逃,成都再度被克,重慶府等重地也相繼失陷。蒙軍在蜀屢進屢退,並沒有長期占據的打算。宋淳祐元年(1241年)十一月,蒙軍第三次入蜀作戰。成都守將陳隆之誓死不降,堅守數月。可他的部下動搖了決心,在一天深夜打開城門把蒙古軍放了進去。成都再克,蒙軍直逼漢州(今四川廣漢縣)。宋軍三千守城將士出戰,被蒙軍殺敗。蒙軍攻克漢州後,除在翌年攻下敘州(今四川宜賓縣),沒有大的進展。
蒙哥率軍入蜀作戰,自窩闊台以來,蒙軍曾三次入蜀作戰,都即取旋離,未作長留之備。蒙哥在其大包圍的戰略構想中,仍將入蜀作為主攻方向。
在控製雲南地區後,命先期入蜀諸軍築城守備,且耕且戰,變遊動戰法為穩紮穩打。宋寶祐五年(1257年)秋,蒙哥親率4萬人馬入蜀作戰。出征前,他對諸王諸將說:我的父、祖都成大業而享盛名,我也要這樣幹!蒙哥攻四川時,宋廷在蜀中的防禦有了不小的加強。從宋淳祐二年(1242年)開始,宋朝廷委派餘玠任四川安撫製置使和總領。餘玠總結了以往抗禦蒙軍的經驗,築成了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天生等10餘城,皆固山為壘,棋布星分,為諸郡治所,屯兵聚糧為必守計.但四川宋軍隻有四、五萬戰鬥力很弱的部隊,朝廷也沒有調給其機動作戰的兵馬,因而在蒙哥的強攻之下,隻有招架之力。
蒙軍主力自六盤山(今寧夏南部)出發,三路並進。蒙哥親率一路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蒙哥的異母胞弟末哥率領一路入米倉關(通過今陝西江中市西南川陝界米倉山的米倉道);孛裏叉萬戶率軍入沔洲(今陝西勉縣)。主力軍入川後沿嘉陵江南下。寶祐六年(1258年)二月,蒙將紐璘率先鋒軍向成都進兵,擊敗宋劉整軍,攻克成都。十月,紐璘率軍進至渡馬湖(今金沙江畔),接應蒙哥所率主力部隊,隨後蒙哥渡嘉陵江至劍閣縣北,兩軍會合。蒙軍在此擊潰宋守隘軍,繼而進圍鵝頂堡(今昭化縣西南),守城宋將王仲出降。蒙哥率軍以半年多時間,攻克、降服了嘉陵江沿岸的幾個城寨,進圍合州釣魚城(今合川縣東)。另兩路入蜀蒙軍在川西、川東也攻城掠地,連連告捷。這樣,蒙軍即對川蜀之地,三分有其二了。
四川淪陷之後,當地百姓並沒有完全屈服,很快,蜀地就有人站了出來。其實從1276年開始,全國各地反抗元朝暴政的民間起義不斷。很多人都沒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比如我現在所了解的這位陳頂驍。
陳頂驍,四川製置使陳隆之義子,在成都淪陷後,他在陳置使十八親隨的護衛下突圍而出。得知義父全家數百口被害後,悲憤異常,舉兵反元。陳隆之治理蜀地期間素有名望,很快,陳頂驍的麾下就聚集了無數熱血青年,其中有不少還是他的舊部。
得知陳隆之的義子舉兵,蒙軍震動,派出了萬餘人的部隊征剿。彼時,陳頂驍麾下兩千餘人,設伏大敗蒙軍。如此一來,百姓更是望風歸附。天下無敵的蒙軍竟然被區區兩千人擊敗了,蒙古大怒,誓要報仇。大軍舉旗殺來。陳頂驍明白自己力量有限,為了保存實力,他率軍進入了蜀地長江上遊。依靠對地理的熟悉繼續抵抗。
此地依山傍水,叢林密布,蒙古大軍的騎兵優勢蕩然無存,而又不識水性,一仗下來,損兵折將。見屢攻不破,蒙軍便放火燒山,大軍掩伏在山腳下,隻等義軍下山逃命便衝出來砍殺。但沒有想到,左等右等,都不見陳頂驍率軍出來。原來,陳頂驍采納了義父其中一位親隨的建議,汲長江之水來滅火。使得蒙軍口袋陣計劃落空。
這樣一來,蒙軍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們將山的周圍圍得鐵桶一般。咆哮著開始衝鋒,陳頂驍驍勇善戰,充分利用了地利優勢,一次又一次擊垮了蒙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