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位巫蠱師不慌不忙,反而氣定神閑地勸蜀王:“大王的病眼下無法可醫,既然遍尋醫術沒有解救的辦法,何不讓草民一試?醫好了,大王功業千秋;醫不好,也不會壞到哪裏去,大王再殺我不遲啊!”
蜀王這時候是正兒八經的病急亂投醫了,覺得巫蠱師此言有理,便決定一試。巫蠱師利用三天的時間,研製出了八枚藥丸。蜀王府的隨侍們隨便選了一顆,找了一個死囚來試。見藥丸無害,方敢讓蜀王服藥。
沒想到三天過後,這八枚藥丸全部吃進了肚裏之後,蜀王竟然可以下地行走,麵色紅潤,走路生風!蜀王大喜,留巫蠱師在府中聽用,賞賜了宅院良田,金錢無數。而巫蠱師曾經多次幫助蜀王誅除異己。
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察合台汗國與中央曆來不和,因此想拉攏蜀王。因為蜀地位於中央與察合台汗國的中間。打起來的話,蜀地可以作為察合台汗國的先遣基地,最不濟戰敗,這蜀地也能成為察合台汗國的緩衝帶。
這種淺顯的道理,蜀王自然明白。偏巧這時候,中央也擔心蜀王會歸附察合台汗國,就想先一步動手,削了蜀王的爵位,將蜀地改為中央直轄。當時的蜀王這個人,兩頭都想拉攏,卻都在謀算他。
蜀王也深知這一點,但他不敢與任何一方撕破臉。不管是察合台汗國,還是元朝的中央政權,他小小的蜀地都無力抗衡。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蜀王越來越不好過。他請來了闔府幕僚商議,最理想的結果當然是讓雙方繞過屬地,直接找一地兒死磕。可是如何才能做到呢?這時候,巫蠱師站了出來,他提議:按照國書,察合台汗國不多久,就會派使臣前來商量結盟一事;而元朝派出的使臣也在來的路上。巫蠱師有辦法讓他們對調。
蜀王不明白什麼叫對調。
巫蠱師解釋說,所謂的對調,是指兩人的身體不變,靈魂互換而不自知。這樣的話,元朝的使臣會往察合台汗國複命,而察合台汗國的使臣則往大都複命。兩個國家為了樹立威信,定會斬殺使臣,這樣一來,雙方都會大怒,舉大兵征伐!
蜀王聽得連聲喊妙,即刻著手準備。果然,過不多久,兩國使臣先後到達。蜀王很巧妙地將這兩個使臣安排在了成都城北和成都城南。兩個使臣直到中招兒都沒有回過味兒來。而事情的發展,也朝著巫蠱師預計的方向順利進行。很快,蜀王埋伏在兩國的探子傳來消息說,使臣都被斬首。兩國國君大怒,都排出了十餘萬的軍隊廝殺。
戰爭,最重要掌握的是人心。使臣被殺,如果不聞不問,真到了戰場之上,三軍也不會用命。巫蠱師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使蜀地躲過了一劫。而兩國兵戎相見,誰也顧不上蜀地怎麼樣了。
經過此事之後,蜀王更是信賴巫蠱師了,甚至以多年前盤踞成都的劉備諸葛亮比喻兩人的關係。按理說,這樣一個風頭正勁的人物,就算是死後埋在蜀王墓裏,也應該是挨在蜀王旁邊,絕不應該是用鐵鏈綁在這兒。
接著看下去,我才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元朝的中央政府與察合台汗國連年廝殺,無暇顧及地方諸侯王。蜀王命麾下大將趁機出兵漢中,一舉逼近了安西王轄下的封地陝甘。本來想趁機奪下京兆府城(今陝西西安)等重鎮的。沒想到,此時的蜀王痼疾複發,滯留漢中。他急命人前往成都召喚巫蠱師前來。
沒想到,半個月後,來人兩手空空地回來了,隻帶回來了巫蠱師的一封信,信上的內容說蜀王的痼疾需要服用藥性猛烈的藥物,不過漢中幹熱,不合藥理,要蜀王班師成都。
蜀王氣得大怒,眼看自己就要克功建業,而且兵鋒正盛,怎麼可能因為一封信就班師呢?他接連派了三撥人火速返回成都,讓巫蠱師前來。
巫蠱師平日裏最是得寵,這些小小的傳令兵哪敢得罪。這時,有一個大臣主動請命,願意跟隨其後去成都請巫蠱師。蜀王病痛難當,讓他速去。沒想到此人這一去,直接送了巫蠱師的性命。
巫蠱師這幾日在成都也不好過,他已經配好了藥丸。但是這種藥丸需要符合當地的氣候,才可以服用。巫蠱之術本就多玄幻之事。如果蜀王在漢中吃了這種藥,非但不見好,反而會一名嗚呼。
旁人哪懂得這些道理,連聲催促巫蠱師上路。巫蠱師誓死不從,前後四撥人馬加上一位大臣,都未能勸動。一氣之下,大臣說話就不那麼客氣了,巫蠱師氣憤不過,反唇相譏。大臣翻身上馬,返回了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