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植物在《博古誌》中有過記載,相傳在西域的溫宿古國,當地有一株神樹,溫宿的國民每年都要從神樹上折樹枝祈福。而且這些國民還會載歌載舞慶祝一番,最後,將這種神樹的樹枝吞咽下去,據說可以有祛除百病、延年益壽的功效。這種樹叫做……叫做……”古一指伸出一根食指敲著腦殼,“對了,名叫神祇木。”
聽完了這段話,我急忙打開了電腦,開始查溫宿古國的消息,我印象中,在完顏承麟的墓中,也提到了溫宿古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發現,溫宿古國因為國小民弱,曾經很長時間不得不依附於大勢力,都護府、北匈奴、前秦西域、西涼、北涼、突厥、唐、元……最令人驚詫的是,按照元朝的版圖來計算,溫宿古國曾經歸附於了察合台汗國。我忽然有一種與真相擦肩而過的失落感。曾經,我距離這個可以醫治我怪病的希望如此之近!
嚴格意義上來說,從漢神爵二年(公元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憚歸附漢朝的那一刻起,溫宿古國就宣告亡國了。
如果傳說中的神祇木存在,隻可能是在這個地方。我站起身來說道:“我要去溫宿!”做出這個決定,古氏祖孫一點兒也不驚訝。古一指點頭道:“好吧,這一次,我和小夢陪你去。”
接下來的幾天內,我始終在查找溫宿古國的曆史,希望能從這個國家的曆史中找到我所需要的消息。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溫宿屬於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強大的漢帝國一舉擊敗了匈奴,從此奠定漢強匈弱的格局。但匈奴並未臣服,相反經過十幾年的恢複後,聲勢複振,與漢爭鬥竟敗少勝多,趙破奴、李廣利、李陵等名將都有過慘敗。幸虧得益於匈奴各部之間的利益傾軋,漢匈的實力對比沒有得到扭轉。
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漢宣帝兵發鐵騎16萬餘,兵分五路進攻匈奴,這是兩漢400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途中更是聯合了烏孫五萬騎兵,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匈奴慘敗。
第二年,匈奴起兵報複烏孫,再遇慘敗。此戰後,匈奴一蹶不振,再也不能與強大的漢帝國一較高下了。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統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於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係不睦,再加上漢帝國大軍兵臨城下。日逐王帶著數萬人歸附漢朝,至此,七十餘載漢匈相爭宣告結束。
而有關於溫宿古國的記載,除非是到今日的溫宿縣一探究竟,否則很難窺見其風采。也許是知道了自己的怪病還有希望,也許是因為有一次冒險征程即將開始,我的病況竟然有所好轉,這幾天也沒有再犯過。
得知我要去新疆,太乾沒有勸阻我,然而欣然同意。對他來說,他的困惑並不比我少,每一次的冒險,或許都能多多少少地找出一些當年的真相。看著古氏祖孫忙前忙後,我忽然想起了金鎖,以前這些活兒都是他來的,現在也不知道這小子在哪裏。
雖然想起我在鬼市中救出的金鎖不再是以前的他,有些後怕;但是他跟我一樣,二十年前沒有選擇,我們走到這一步也是有苦難言。長生不老?每次被痛苦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時候,這樣的長生不老,又有幾人會要?
這一天,太乾突然扔給了我一本書,我拿起來一看,是金鎖曾經給我看過的《□古誌》。我猛然想起了古一指提到的那本書,也來不及感謝太乾,就急忙翻看起來,隻見其中一頁上寫著這樣的一段話:
西域溫宿有神木,高百丈,亭亭如蓋,遠觀如巨傘耳。匈奴王封與神祇,百姓參拜者,門庭若市,不可絕也。觀者奇之。或曰:神祇之木去(祛)治百病。前者,有老嫗倒於路旁,以此木食之,複原如初,其效至奇。
神爵二年,漢發大軍數十萬兵臨城下。單於握衍朐鞮窺神木而欲私得,日逐王先賢撣不與,二人遂反目。握衍朐鞮率軍夜襲,日逐王先賢撣投漢,神祇木不知所蹤,僅得後人口傳耳。或曰:毀於戰火矣。
從書上的這段記載來看,神乎其神的神祇木是毀於了兩千多年前的那場戰火。我當然不希望是這樣了,否則又是白跑一趟。不過怎麼說,總算是有了醫治怪病的線索,說什麼我也不能放棄。
我問太乾怎麼看書上的記載,我希望他能說一句:“假的。”但是這小子卻說了三個字:“不知道。”我連尋求心理慰藉的餘地都沒有,索性也不指望了。
第二天,古氏祖孫一切準備妥當了,我們朝著新疆的溫宿縣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