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辯論中的常用圈套與應對技巧(3 / 3)

有一次,兩個爭訟者來見法官。一個說另一個欠他許多黃金,另一個硬不承認,堅持說:“我是第一次見他,從來沒有同他共過事。”

“你要他還的黃金,當時是在什麼地方借給他的?”法官問原告。

“在離城三裏遠的一棵樹下。”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樹上的葉子帶兩片回來,我要把它們當見證人審問一下,樹葉會告訴我真情的。”法官提出了這樣一手怪誕的建議。

於是,原告去摘樹葉去了,那個叫喊冤枉的被告留在法庭土。法官沒有和他談話,卻在審理別的案子。這位被告作為旁觀者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法官審案。正當案子處理高潮時,法官突然回頭向他輕輕問道:

“他現在走到那棵樹沒有?”

“依我看,沒有,還有一段路呢!”

“好吧,既然你說沒跟他一起去過那兒,你怎麼會知道還有一段路呢?”法官嚴肅起來。

被告頓時驚慌失措,知道說漏了嘴,不得不承認詐騙罪。

普羅塔哥拉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詭辯家,他有位弟子叫愛特瓦爾。收徒之初,師徒二人談好條件:愛特瓦爾先支付一半學費,另一半待學成再付。是否學成的標準以愛特瓦爾結業後贏得第一場官司為準。

可愛特瓦爾結業後想賴那一半學費,於是便遲遲不打官司,普羅塔哥拉催促不過,就向法庭起訴,請求公斷,可這一來就難壞了法官,因為這樁訴訟中暗含了兩個二難推理。普羅塔哥拉的想法是:如果我勝訴,則依裁決,你應付另一半學費;如果我敗訴,說明你已學成,則也應付另一半學費。總之,你應支付另一半學費。

可愛特瓦爾的想法則與此相反,他認為:如果我勝訴,則依裁決,可以不支付另一半學費;如果我敗訴,則說明沒有學成,自然也不應支付另一半學費。總之,我不必支付另一半學費。

麵對這樣的推理,即便絞盡腦汁,恐怕也很難求得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聰明的讀者,如果你是法官,會如何斷案呢?

這樣一來,兩難問題似乎難以作答了。其實未必,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機智應答巧解難題的例子古已有之,並非什麼風毛麟角。

據(左傳》記載:吳玉派他的弟弟蹶由去犒問楚軍,楚軍卻把他抓起來,還準備殺了他來祭鼓。楚王想讓蹶由在臨死前遭到嘲笑,就問他:“你來的時候占卜,吉利不吉利?”

蹶由說:“吉利。”楚王一陣奸笑,問道:“吉利?今天你要死無葬身之地了!”蹶由從容地說:“預兆預示吉利。如果你特別高興,又友好地接待我,毫無敵意,就會滋長我們吳國的自滿情緒,因而忽視了安全,我國的滅亡就沒有多久了。如今你動怒了,大發雷霆,殺我祭鼓,那麼我們吳國就會加強守備。吳國雖然弱小,但隻要提高警惕,事先治好兵甲,就可以抵禦你們的軍隊。這不是‘吉利’嗎?況且我們吳國隻占卜國家的吉凶,不是占卜我個人。假如小臣我被殺死祭鼓,因而使我們國家知道戒備,這種吉祥,還有比它大的嗎?”

蹶由這一番話把殘暴的楚王說得啞口無言,並終於不得不放了蹶由。蹶由一番話,勝在大智大勇,因而出奇製勝,化險為夷。勇者,是他隻身獨膽,直麵殘暴的楚王,非但麵無懼色,而且應付自如,矢誌為國,視死如歸。智者,則在於他巧妙地擊破了楚王的“二難推理”的嘲弄。楚王一心要在處死他之前嘲笑他,所以故意問及來前的占卜吉利與否。如果蹶由答“吉利”,楚王會以馬上處死他來羞辱嘲弄他;如果蹶由答“不吉利”,楚王同樣可以“秉承天意”來嘲弄並處死他。他麵臨的困境,堪稱進退維穀。然而蹶由機智地借用了“吉利”的歧義,避開個人吉凶的概念,而從國家安危的概念,鞭辟人裏地闡述了“楚王動怒,殺我祭鼓——吳國警惕,加強守備——治好兵甲,抵禦楚軍——國家吉利”的辯證關係。這就不但以自己為了國家的“吉利”義無反顧、凜然赴死的大無畏氣概壓倒了楚王,而且以一人之死換全局之利的利害關係嚇住了對方。所以,楚王不得不放了蹶由。

7請君入甕

在論辯中,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法,先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誘使對方說出或同意與你尚未說出的、準備堅持的觀點相類似的觀點,然後伺機運用類比、兩難推理等方法,指出對方行為與觀點、前言與後語相悖謬,使論敵陷入圈套之中而無法爭辯的雄辯技巧,稱之為“誘敵人彀法”。

據《資治通鑒,唐紀》記載,武則天當政時,推行嚴刑峻法。

一次,有人告了周興,武則天便命來俊臣審問。來俊臣請來周興喝酒,假意向他請教審訊罪犯的先進經驗。

周興不知是計,醉醺醺的說:“這有何難,隻要把犯人裝進大壇子裏,放在炭火上一燒,便會什麼都招認了。”

來俊臣依計燒好炭火,備好一隻大壇子,然後臉色一變,厲聲說:

“周興兄,有人告了你的狀,請你老兄進甕去吧!”

把周興嚇得麵如土色,冷汗淋漓。

從此之後,“請君人甕”便成了成語,特指誘使對手自掘陷阱,自蹈覆轍,自陷羅網直至自尋死路。

戰國時代的孫臏不僅是著名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謀略家,他指點田忌使他賽馬勝了齊威王之後,齊威王便總想找個機會報複他一下,教訓教訓他。

有一次,他們來到一座山腳下,齊威王突然心血來潮,就給孫臏出了一道難題,對他說:

“你能讓我自願走上山頂嗎?”

孫臏笑了笑說:

“陛下,我實在沒有能力讓您自願走上山頂,不過,如果您在山頂上的話,我倒是能讓您自願走下來。”

齊威王壓根就不相信,心想無論怎樣也不能主動走下山來,看孫臏能有什麼高招。

於是,齊威王走上了山頂,而這時,孫臏說:“陛下,我已經讓您自願上山頂了。”齊威王這才知道是中了孫臏的計。

使用“誘敵人彀法”這一論辯技巧,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圈套要設好。

在揣摩對手心理狀態的基礎上,主動以進攻者的姿態殳問,或假設其事,或虛言誇張,巧布疑陣,設好“口袋”,秀使對方上鉤,為後麵做好準備。

如上述司法人員與饅頭攤販李某論辯過程中的發問,就是精心設下的圈套,看似不著邊際,實則暗藏機關。

第二,引誘要巧妙。

可以采用障眼法,巧布疑陣,不露痕跡,以免被對方識波而功虧一簣。當對方不輕易上鉤時,便輔之以激將等去,來盡快誘使對方進入你預先設好的圈套。這是誘敵人投的關鍵所在。

第三,反擊要有力。

一旦論敵已經進入“口袋”,就應不失時機地紮緊袋口,迅速出擊,甕中捉鱉,不給對方以回旋的餘地。

反擊時要配以類比、歸謬、兩難推理等方法,與前麵沒下的圈套遙相呼應,由此及彼,抓住要害,給予有力的反擊。

這三個要素緊密聯係,互不孤立,你甚至可以在寥寥數語中漂亮的完成。

甲:“在你麵前有道德和金錢,隻能兩者擇一,你選擇什麼?”

乙:(故意地)“我選擇金錢。”

甲:(得意地)“要是我啊,要道德,不要金錢。”

乙:“是的,誰缺什麼就選擇什麼,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

8常見的巧辯方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七種常用的巧辯方法是我們很容易掌握的:

(1)誘其說“是”

日本明治時期的軍事家大村益次郎是——位很善辯的人,甚至因此而養成了一種習慣。

有一次,鄰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氣很熱,是不是?”他不說“是”,而是答道:“夏天本來就是熱的。”假若他順著問題答道“是的,的確很熱”,他就失去了自我防衛的態勢,這已成為他慣常的思維模式。

在辯論中誘使對方說“是”,即指在論辯的開頭切勿涉及有爭議的觀廣,而應對方的思路,強調彼此有共同語言的一麵,從對方的角度提出問題,誘使對方承認你的立場,讓對方連連說“是”,與此同時,一定要避免讓對方說“不”,慢慢就能將對方引入“陷阱”。

(2)預設埋伏

商人威爾斯向皮箱行訂購3000隻皮箱,取貨時卻說,皮箱內層有木材,不能算是皮箱,並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15%的損失。在威爾斯強詞奪理、法官偏袒威爾斯的情況下,律師羅文錦出庭為被告辯護。

羅文錦取出一隻金懷表問法官:“法官先生,這是什麼表?”

法官說:“這是倫敦名牌金表。可是,這與本案沒有關係。”

羅文錦堅持說與本案有關,並繼續問:

“這是金表,事實上沒有人懷疑。但是,請問內部機件都是黃金製的嗎?”

法官知道中了“埋伏”,隻好啞口無言。

預設埋伏,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又簡潔明了,使對方無話可說,無辭可辯。

(3)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指的是在論辯中受到攻擊時,可以不直接從正麵答辯,而借助論敵提供的話題進行還擊,從而改變論辯的局勢。

1959年尼克鬆訪蘇,此前,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被奴役國家的決議,對前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攻擊。在尼克鬆與赫魯曉夫會晤時,赫魯曉夫對尼克鬆說:“這個決議臭極了,臭得像剛拉下的馬糞,沒有比馬糞更臭的東西了!’’赫魯曉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鬆難堪。誰知尼克鬆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錯了,比馬糞還要臭的東西是有的,那就是豬糞。”

(4)釜底抽薪

古人說:“揚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鍋裏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則是產生火的原料。釜即鍋,薪即柴草。止沸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揚湯止沸,二是釜底抽薪。論辯時,論辯雙方所持的論題,都是由一定的論據支持的,如果將論題的根據——論據抽掉,那麼,論題這座大廈就會像釡底抽薪,其論點必然不攻自破。

(5)以退為進

在論辯中,有時不急於以眼還眼,針鋒相對地直言對抗,而是先承認對方的分析和指責是對的,讓對方認為自己似乎同意了他論據的合理性,然後出其不意,或指出對方的矛盾,或說出事實的真相,或作出另外的分析,最終達到證明自己論點正確性的目的。

(6)順水推舟

順水推舟即順著對方的思維邏輯推下去,最後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以證明對方的觀點站不住腳。

(7)逼其亮底

在論辯中,你可想辦法逼對方把你想了解的東西盡快說出來,以便早點對付之。其辦法之一是把話說到一半就故意停下來,然後讓對方接下去說,如:“這麼說,你的意思是……”“照您的說法,它的意思是……”。當你用這些半截子話去誘發對方時,對方十有八九會不假思索地把這句話按意思說完,這時,你就輕而易地又多了一張“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