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演講的一般技巧(2 / 3)

這開場白聽起來頗有些饒舌的味道,豈料到,那演講者講罷“第四個為難”之後,話鋒突然一轉,便進入自己早已擬定的題目了:“但是,我並不膽怯,相反我充滿了信心。我相信,既然我站到了這個講台上來,我就必定能夠鼓起勇氣,竭盡全力,讓自己體麵地走下台去!因為,我選擇了這樣一個演講題目——《論男子漢》!”

這樣《論男子漢》特有的“勇氣”之題目,便同一開始的“膽怯”與“為難”形成鮮明對比和反差,巧妙、貼切而又風趣盎然,聽來令人解頤。

3演講破題的語言技巧

演講中,入題並不等於破題,二者的區別在於:入題隻是引導進入設定的題目或論點的方式,而破題則是提綱挈領地進入各個論據或闡述的要點之中。可見,破題對聽眾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自己的思路走,是關乎演講成敗的又一重要環節。大致說來,我們可選擇以下幾種方式,來做到破題的明確。

1.立一定句並加以強調,以期引起聽眾的注意和重視

在《論男子漢》的演說中,作者為了論述“男子漢”最突出的特征——勇氣,故意使用了“勇”的對立物,即一個“難”字來作為破題的標誌字符。當然,這個標誌字符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且聽他是如何表述的:

劉曉慶說,做女人難,做一個名女人尤其難。我說,做男人難,做一個男子漢尤其難!但男同胞們是歡迎這個“難”的,正因為其難,才富於挑戰,才能顯示勇氣和力量,因此令人神往。

2.製造語義的轉折

用對立等手法來製造“波瀾”以實現破題的目的,並給人以警醒,達到新穎的意境和感受。道格拉斯在《譴責奴隸製的演說》中,使用了提問的入題方式:“為什麼今天邀我在這兒發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麼相幹?”接下去他沒直接指出“廢奴”這個主旨,而聰明地選擇了“國慶”,以及和這個與全美利堅公民歡樂氣氛相反的詞——“淒涼”來破題,一開始就引起了聽眾的同情。他在敘述了國慶意義後這樣說道:“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我是懷著一種與你們截然不同的淒涼心情來談及國慶的。我並不置身於歡慶的行列,你們巍然獨立隻是更顯露出我們之間難以度量的差距。”

3.使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破題

丘吉爾在擔任首相時發表的就職演說就用了兩處設問來加以論述,當然也可以看作是為破題而設立的標誌語了。他說:“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要說,我們的政策……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管一切代價,也要贏得勝利。”

當然,破題的方式還有不少,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盡量簡約。明確的言語標誌符號去吸引聽眾,以便朝自己擬定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闡述的內容。

4演講點題的語言技巧

所謂點題,即點明主旨。這裏所謂的點題,主要指的是最能點明演說目的、主旨的那些話。點題的詞語一般要有新意、有底蘊,並盡可能做到理性與精通的融會貫通,給人以雋永、深刻且耐人尋味的印象。下麵是演講點題的主要形式:

1.用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來點題

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的演說,為了點明題旨以增強感染力,就反複描述了“我夢想有一天”的情景,每一個情景就是一個鏡頭,連續組成主觀與客觀相融為一體的連續不斷的“畫麵群”,強烈地渲染主題,是一種頗為藝術的點題方法。

2.使用點出主旨的警句

警句得來並不容易,但是,如果我們注意將情感和理智融為一體,並輔以反複、倒序、排比等多種加強論證的言語力度和感染力的手段與方法,也是有可能留下警句名言的。肯尼迪總統的就職演說,開頭並沒多少新意,更不用說警句了。但快結束時,他連續使用了兩個重複的呼告語,使那警句立即凸現了出來,不僅新意盎然,而且頗有深刻寓意:“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麼;不要問美國將為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我們能為人類的自由做些什麼。”

3.藝術地運用熟語點題

熟語,包括成語、民謠之類,人們耳熟能詳。對此,切不可視之為下裏巴人的語言而妄加輕視與貶低。如果演說時,我們對此能藝術地加以改造和利用並加以強化,也有可能賦以新意並鑄成警句,從而給人以藝術享受與心靈震動。朱鎔基在當選總理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有一段講話就頗有感染力,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念念不忘:“不管前麵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推究起來,也大都不過是一些熟語罷了,可是由於將它們導入連續的排比句式之中,再輔以形象生動的比喻,因此,使人感受到了一股排山倒海的言語張力和氣勢,同時也點出了題旨,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5演講結尾的技巧

整個演講猶如畫龍,而收尾部分就是點睛之筆,能給人以強烈的印象。戴爾卡耐基說過:“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下麵介紹幾種常見的演講收尾方法:

1.總結全篇

這種結尾扼要地對全篇進行了總結,即使你沒有聽到他演講的其它部分,也完全能夠了解他通篇講話的大致內容,因為他已把它們概括成言簡意賅的幾句話,從而加深了聽眾的印象。

例如:毛澤東《實踐論》演講的結尾就屬這一類:“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2.鼓動號召性地結尾

這種結尾是用的最多的一種,它以發出號召收攏全篇,其優點是鼓動性強,能給聽眾極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印象。

例如:周恩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的結尾:“十六億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會議的成功。全世界願意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能為擴大和平區域和建立集體和平有所貢獻。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而努力吧!”

3.借用名言收尾

這也是常見的結尾方法之一。用被人們普遍認可和使用的名人名言或詩句結束演講,給整個演講的論點一個強有力的證明,進一步深化了主題,並把演講推向高潮。

在1995年國際大專辯論會即有名的“獅城舌戰”上,複旦大學四辯蔣昌健在進行總結演講時,就引用了顧城的名言,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令無數聽眾拍手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