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答疑期間,不斷向與會者詢問是否有問題,但切記一次隻能提一個,然後仔細考慮,簡短而切題地給予回答。有時,當你開始向觀眾詢問是否有問題時,他們往往都不願意做第一個提問者。你可以先自己提一兩個問題來鼓勵他們開口提問。例如,你可以說:“常有人向我提這樣的問題……”或者“在演說前我聽到了這樣的問題……”
如果聽眾提出的問題懷有敵意,與話題完全沒有關係,或者含有對你的人身攻擊,請控製你的怒氣,禮貌地婉言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對聽眾問題的回答,能夠顯示出你的言辭智商的水平。高智商的回答應該具有如下10個特征:
①回答所問話題;
②陳述果斷自信;
③表達通俗易懂;
④回答明確具體;
⑤答案簡明扼要;
⑥正麵提出觀點;
⑦不要節外生枝;
⑧不要上鉤,提問者的那些心懷叵測或諷刺性的詞語隻是引誘你的誘餌;
⑨及時抓住機會表明或重申自己的觀點;
⑩不要舍有敵意,不要躲躲閃閃,不要總在為自己辯解。
不要過分在意你的回答是否貼切,無論你會前的預測是否準確周到,在答疑期間總可能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形成對峙局麵,仔細考慮以下三種最普通的情況以及解決方法:
第一,當你並不知道答案的時候——無論你做了多麼充分的準備對你所講的話題有多麼足夠的了解,你也不可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這是很自然的。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猜測答案,也不要避而不答。你可以指出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查詢哪些資料,在哪兒可以找到答案,或者在會後再回答聽眾。
第二,當你需要時間考慮答案時——用一二分鍾來集中精力思考問題是完全必要的,其中一個辦法就是重複這個問題,與此同時利用這點時間思考。不要認為片刻的沉默會被對方誤認為你缺乏興趣或不能勝任,你可以直說:“讓我想想……”或者“這正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
第三,當問題不需要回答時——許多人提問時會使用反問句。如果你碰到這樣的問題,首先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是否真正需要你回答。但你需要做出反應,你可以反問提問者“你怎麼認為?”或者“你是說這是你的意思?”等。
8會議語言的套式
每個行業都有一套自己的行話。除了使用許多術語外,國際會議也有一係列的套話。所謂套話就是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的固定程序。有人稱之為“陳詞濫調”,但國際會議既不能排除形式,浮語虛詞便也難以完全避免。與會者應當熟悉這些套話,既是為了入境隨俗,也是為了免得顯示自己是個“外行”或“生手”。隻要我們注意觀察與學習,這一套是不難學會的。例如:
開會時,主席把木槌一擊,頭句話便是:“請安靜,現在會議開始。”
遇有代表舉手或舉牌要求臨時發言時,主席便會說:“我注意到……代表要求發言,現在請他講話。”
代表得到發言許可,常以“謝謝主席先生……”啟始。發言轉題時,稱呼一聲“主席先生”,起轉折作用。最後總是以“謝謝主席先生”而結束。
比較難學的是在國際交往中會話的委婉語。
外交語言以婉轉而著稱,許多委婉語就富於套話之中。有人稱委婉語是,用一種不便明說但又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其辭的話,來代替令人不悅的暗含之意,或不夠禮貌的表達法。這在一定意義上可謂切中要害。委婉語使用甚廣而且花樣翻新。舉例如下並試作注釋:
同意……的意見,對我來說沒有困難(意即可勉為其難同意之);
我想亟力理會……的發言(意即至今仍不得要領);
這個問題是眾所周知的(意即不必多費口舌);
我可以考慮……表示的憂慮(意即準備妥協);
我提請……注意……(意即對……有保留意見);
我對同意……感到有點為難(意即不願接受);
我有點擔心……(意即存疑);
我希望沒有人會反對……(意即估計有反對意見);
我猜想……(意即看法沒有把握);
我原則上同意……(意即抽象肯定,留有餘地);
我個人認為……(意即不是官方立場);
按照目前情況,我認為……(意即事過境遷,另作別論)。
有人認為,在會議語言中使用修飾語應特別注意。修飾語的輕重,反映了分寸的掌握。會議的參加者應當學習從不同的修飾詞中品出不同的味道來。譬如說,形容某個建議是“建設性的”、“積極的”、“向前看的”、“重要的”、“可取的”,意味說話人對它基本上持肯定態度。如果說它是“令人失望的”、“消極的”、“有待改進的”、“需作進一步研究的”則是表示說話人基本上持否定態度。如果說某建議“挺有意思”、“未曾想到”、“印象深刻”又是什麼含義呢?很可能是一種模棱兩可的評價,不說明什麼問題;也可能是說話人有意回避明確表明立場的委婉表示。
我們經常可從報紙上讀到會談公報、聯合聲明及對記者的談話。從這些報道中,也可以體會到不同用詞所暗含的意思:
會談是誠摯友好的——氣氛融洽、和諧;
達成了共識——看法相近或相似;
坦率地交換了意見——分歧較大,沒有彌合;
各自申述了立場——各說一套,沒有談攏。
國際會議較講禮貌。即使表示異議,也先講幾句客套話。文章往往做在“但”字上。因此,如果你聽到了褒詞,切莫高興過早,請注意後麵的貶意。例如:
我對……代表懷有深深的敬意,但……;
剛才……代表以機敏和自信敘述了他的看法,可是……;
我專心致誌地聆聽了……代表的發言,不過……;
我想……代表講的很有道理,然而……。
在連接詞“雖然”、“如果”、“即使”、“盡管”、“除非”等詞的後麵也往往引出一些和主句的意思相左或帶有先決條件的內容,需予注意。例如,
雖然有代表表示懷疑,我仍堅持我先前的主張;
如果多數代表給予支持,我代表團將樂於接受這一提案;
除非做重大修改,這一建議是不可行的。
某些用語添加之後也往往使原意大為減色,請比較:
會議將認真考慮這一建議。
會議將在適當的時候認真考慮這一建議。(可能遙遙無期)
這一計劃將會受到歡迎。
這一計劃,隻要切實可行,將會受到歡。(可能被否定)
委員會一致同意將方案付之實施。
委員會一致同意盡可能將方案付之實施。(可能半途而廢)
某些表示不確定和反映客觀立場的用詞又可緩和說話人的語氣,使某些話聽起來不那麼刺耳。
……代表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代表也許是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
這一建議違反了議事規則。
這一建議可能違反了議事規則。
我認為會議難以如期結束。
我似乎認為會議難以如期結束。
這種設想難以實現。
這種設想看來難以實現。
說話聽音,鑼鼓聽聲。國際會議語言暗藏許多“弦外之音”,需要我們細加琢磨,從委婉中窺見真意,並學會以委婉對付委婉。
以上實際上隻是討論了語言的技巧使用。下麵我們還須回到語言最基本的功能——一個民族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如漢語、英語、俄語等,以及它在國際會議這一特定場合中的作用。
9脫口秀
脫口秀是會議主持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品德的修養,知識的積累,加上刻苦練習而形成的。
(1)說話也象做事一樣,要幹淨利落,不要拖遝。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層意思,從不同人口中說出來,往往效果就不同。一般來說,說話也需要簡潔明快,幹幹淨淨。讚美他人不易,難以啟齒;拒絕他人也用不著猶豫,不要留下討價還價的餘地。會議主持人更應如此,要以洗練的語言贏得聽眾,使聽眾產生舒適愉悅感。不宜過多采用“啊”,“嗎”“呀”“也就是說”,“那麼,那麼”,盡管前後沒有什莫邏輯關係,卻無中生有加入許多沒有實際意義的關聯詞、副詞,讓人感到無病呻吟,沒話找話或會議主持人思路不清的錯覺。
(2)“口”裏含珠
語言的迷人之處在於她是一種交流工具,還在於他本身就具有快感所以人們對絕妙口語的迷信和崇拜是不言而寓的,能在曲折的句子裏凸現出智慧或借巧喻旁征博引。會議主持人真摯的感情,美好的祝願,以及深刻的哲理,都精心包裝在輕鬆自然的語言裏,一定能為會議錦上添花。“口裏含珠”也就是要求會議主持人在語言表達上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字字珠玉,擲地有聲。以下《記者和周恩來》的故事就很能說明問題。
某次,一個美國記者采訪周恩來時,看見桌上放著一隻帕克鋼筆,他以譏諷的口吻問到“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的鋼筆呢?”周恩來淡淡一笑答到:“談起這隻帕克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嘛,他做為禮物送給我的。我想無功不受賂,就推辭。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這隻帕克鋼筆。”
(3)秀出奇巧
“秀”就象掠城奪地,是利用語言誘惑聽眾或者攻擊對手。欲望強烈的人,從語言就可以表達出來。所以,語言應該能夠再現會議主持人的才華,絕頂的聰明,或成大業者的遠見和霸氣。能表現出個人的不同風格會議主持人要有意識的使用語言這種工具,為塑造會議的形象,為達成會議的目的服務。會議主持人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找到語言嶄新的角度和最佳切入口,使聽眾耳目一新。
脫口秀的技巧多種多樣,有借題秀、暗換秀、雙關秀等。
借題秀
這在會議主持中較為常用。即借對方話題旁及另一事物或闡述另一事理,也就是借題發揮。運用這一技巧可以承上啟下,或闡明超出會議範圍且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觀點和看法,使會議內容豐富而完整。
暗換秀
暗換轉移是運用反邏輯的方式構成的語言策略。在會議中,應遵守邏輯思維的同一律這一基本規律,要求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所運用的同一個概念,同一個判斷,所討論的同一問題,在含義上必須保持自身的同一。隻有這樣,會議主持人的語言才能保持思維的確定性,做到語言表達的和諧順暢。
雙關秀
雙關是會議主持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語言或語義條件,有意讓一句話產生雙重意義,包含著兩種解釋,即表麵意思和暗含的意思,而又言此意彼,暗含的意思才是會議主持人要表達的意思,這就被稱為“雙關”。它使語言表達含蓄幽默,加強語意,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綜上所述,想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會議主持人,就得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有更大的進步,就應當在語言表達的審美情趣、幽默感以及語言表達脫口秀等方麵大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