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講話水平與領導形象(1 / 3)

1領導要充分注意外表和言談舉止

所謂領導者,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對上是下屬,對下是領導,對內對外是同誌。但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定的職務頭銜,以做人的工作為其主要工作對象,在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處於統領、指揮地位,並對周圍及下屬起導向、引導和指導作用的人。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責,在其位謀其政,當一名上級信任、下級擁護的稱職領導,就必須善於從積極的方麵表現自己,影響下屬。

縱觀古今中外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無一例外都是思想敏捷、口齒伶俐、善於表達的語言大師。領導者肩負著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製定本公司、本部門的發展決策,率領部屬和群眾,實現既定的宏偉目標這一重任。領導者的意圖、意誌、指標體係、工作措施和手段,均離不開高超的語言表達才能。

笨嘴拙舌的人當不好稱職的領導,是情理之中的。在現實生活中,話不投機,語不到堂,方法不當,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的例子不少;不善於了解群眾心理,不善於運用語言技巧,不講方式方法,不看對象、場合,濫發議論,使群眾把領導的話當耳旁風的也不乏其例;好心不被人理解,善意得不到好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善於做深入細致、人情人理的思想工作,其結果事倍功半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諸如這些,無不與領導者的語言表達技巧有著直接的關係。

領導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語言表達藝術的重要性。它不僅是領導者能力、人格、素質的外化表現.而且是達到工作目標的重要手段,同時還是領導者影響力大小的一個重要方麵。領導者要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起到吸引人、折服人、教育人、感召人、激勵人、影響人的作用,就必須善於研究語言藝術,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這對一個領導者來說,並非是過分的要求,而是做好領導工作必備的一門基本功。

作為領導跟下屬在一起時,要適當表現自己的“身份”。在辦公室裏與下屬相處,別人應該一眼就能瞧出,誰是下屬,誰是領導。如果你不能表現出這一點,給人的印象就可能正好相反,那麼,你這個領導就是失敗的。

領導雖然不必過於矜持,但起碼要讓你的下屬意識到,你是領導。這樣,即便是活潑、輕佻的下屬也不至於在工作時拍你的肩膀,或拿你的缺點肆意開玩笑。他在你麵前會小心謹慎,看你的臉色行事,當你們一起離開辦公室時,他會恭恭敬敬地把門打開,讓你先行。

領導要保持自己的威嚴,在無形中造成下屬對你的尊敬之意,會為你的工作開展創造條件,下屬會尊重你的意見,當他們執行任務有困難時會與你商量,而不會自作主張,自行其是。

領導要注意自己的講話方式。在辦公室裏跟下屬講話,一般來講要保持親切自然的態度,不能讓下屬過於緊張,以便更好地讓對方領會自己的意思。但是在公開場合講話,譬如在麵對許多員工進行演講,作報告時,就要威嚴有力,有震懾力。

但不管在哪種情況下,領導講話都要一是一,二是二,堅定果斷,切忌含糊不清。

跟下屬交談,即便下屬處於主動方,領導聽取對方談話也切忌唯唯諾諾,被對方左右。如果對方意見與自己意見相左,可以明確給予否定,如果意識到下屬意見確實對團隊有利的話,也不要急於表態。

多思考、少說話,也可以以“讓我仔細考慮一下”或“容我們研究、商量一下”來結束談話,這樣,在回去之後,下屬不會沾沾自喜,而會更加謹慎,領導也可以利用時間從容仔細考慮是取是舍,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領導的權威,總比草率決定好。

行為是無聲的語言。很多下屬與領導直接交談、交往的機會不是很多,他們了解你往往是遠遠地看到你的一舉一動,或通過其它一些材料,下屬會根據每一個較小的事情來判斷你。

當你顯示自己的身份時,你是將辦公室的門敞開還是緊閉,當你走出辦公室如何與下屬打招呼,你如何接聽電話,如何回複來信等,每一個細節都會在下屬的腦中留下記憶,每一個細節都是向下屬們傳遞了你自身的一份信息。

在注重講話藝術的同時,也應意識到行為有時比語言更重要.領導的身份權威,很多往往不是由語言,而是由行為表現出來的,聰明的領導者尤其如此。

2領導講話應具備的特點

領導講話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的。在講話內容上,作為領導必須掌握以下一些特點:

(1)激發員工講話的願望

談話是領導和員工的雙邊活動,員工若無講話的願望,談話難免要陷入僵局。因此,領導首先應具有細膩、分寸感,注意說話的態度、方式以至語音、語調,旨在激發員工講話的願望,使談話在感情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務。

(2)啟發員工講實話

講話所要交流的是反映真實情況的信息。但是,有的員工出於某種動機,講話時弄虛作假,見風使舵;有的則有所顧忌,言不由衷。這都使講話失去意義。為此,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克服專製、蠻橫的作風,代之以坦率、誠懇、求實的態度,並且盡可能讓對方在講話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所感興趣的真實情況,並不是奉承、文飾的話,消除對方的顧慮或各種迎合心理。

(3)利用一切講話機會

講話分正式和非正式兩種形式,前者在工作時間內進行,後者在業餘時間內進行。作為領導,也不應放棄非正式講話機會。在無戒備的心理狀態下,哪怕是片言隻語,有時也會有意外的信息。

(4)抓住主要問題

講話必須突出重點,扼要緊湊。一方麵,領導本人要以身作則,在一般的禮節性問候之後,應迅速轉入正題,闡明問題實質;另一方麵,也要員工養鹹這種講話習慣。要知道,言語哆嗦是對信息實質不理解的表現,是講話效率的大敵。

(5)掌握評論的分寸

在聽取員工講述時,領導不應發表評論性意見。若要作評論,應放在講話末尾,並且作為結論性的意見,措辭要有分寸,表達要謹慎,要采取勸告和建議的形式,以易於員工采納接受。

(6)克服最初效應

所謂最初效應就是日常所說的“先入為主”,有的人很注意這種效應,並且也具有“造成某種初次印象”的能力。因此領導在講話中要持客觀、批判性的態度,時刻警覺,善於把做給人看的東西,從真實情形中區分出來。

領導者講話在語言表達上應具有以下特性:

(1)準確性

領導者對人的評價,對事物的判斷,必須實事求是;下達指示、進行決策時一定要準確無誤,來不得半點含糊。

(2)精煉性

“時間就是金錢,效益就是生命”。這一現代社會的基本觀念要求領導者必須“惜語如金”,言簡意賅,說話幹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棄空話套話,擰幹“水份”,真正用簡短精煉的語言,給人以啟迪,給人以鼓舞。

(3)生動性

領導者無論在什麼場合下,都需要使用易被對方接受、鮮明生動的語言,而忌諱那種幹澀難懂、空泛乏味的說教。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語言。有些領導者往往願意使用一些現代的“時髦詞”,或者是流行的套話。把這些東西生拚硬湊在一起,乍聽挺“新鮮”,實際上仔細回味是“生吞活剝”、“消化不良”。

(4)感召性

善於利用具有感召力的語言藝術去工作,或用富於哲理的語言,或用奔放的評議,或用火熱的評議,或用激勵的語言,扣人心弦,勵人鬥誌,激起群眾的熱情,增強群眾的信心。

(5)知識性

在運用語言中應有知識性、科學性、哲理性和邏輯性,既有曆史的縱深感,又有現實的開闊感,能提供盡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以啟人深思,促人奮發。說話深刻有力度,就會產生令人欽佩的魅力。

(6)情感性

許多領導者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在運用語言時善於以情感人,而不是以權壓人。作報告或演講時,語言樸實無華,親切入耳,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能博得群眾的喜愛;在交談中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時,與人為善,入情入理,運用親切和藹的語言感化人、催化人,具有說得“石人落淚”和化冰消雪的功夫。應時時注意自己的態度,充分利用一切手段——表情、姿態、插話和感歎詞等——來表達出自己對員工講話內容的興趣和對這次講話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微微的一笑,讚同的一點頭,充滿熱情的一個”好”,都是對員工講話的最有力的鼓勵。

(7)語言個性

一般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用語,即口頭禪,口頭禪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口頭語,一般來說以這些話來介紹自己,來強調自己,能夠使別人聽來親切自然,也能為自己樹立一個獨特的形象。

(8)幽默性

幽默的話,易於記憶,又能予人以深刻印象,這是自我標榜的商標,借此可以使人們記住你,並使你的話產生更大的力量。句子短些,短句子說起來輕鬆,聽起來省力,吸引力也強。如果一句話的含義過於複決,聽者費力,交流也就多了一層障礙。

(9)通俗性

選擇什麼線索來整理說話內容,可以看需要而定。要注意通俗易懂,忌怪僻生異,並且吐字清晰,語速適當。

(10)時代性

領導者的語言要有時代氣息,有時代感,不斷吸取發展著的、創造性的思想營養和語言營養成份,以使自己的語言充滿生機和活力。

3如何提高領導者的講話水平

講話是用來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古人說:“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可“講”的重要。所以,領導者應該十分重視提高自己的講話水平。

(1)目的明確、中心突出

“講”的時候,應圍繞一個主題去講,不可信馬由韁,不著邊際。想要表達什麼意思,應該事先在頭腦裏作一下思考,整理一下思路,然後,設想出講話內容的層次。講一個主題,涉及的方麵可能是很多的,這就要求領導者講得有條理、有邏輯性,一環扣一環,使人一聽便清楚你的主要意圖,你的論證依據。如果一次講話有多個主題,可以有目的地把它們分開來講,或者把要點先挑出來,以便聽者掌握。

(2)簡練貼切、生動活潑

一篇好的講話稿,要求領導者用詞準確、精當,善於使用成語、典故、名人警句、諺語等等。領導者要善於抓住聽者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要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身。當然,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講話的風格應該不同。正式場合應該認真、嚴謹;非正式場合可以風趣、幽默。總之,領導者講話不能雜亂無章,漫天撒網,或者照本宣科,死氣沉沉,叫人聽了乏味和昏昏欲睡。

(3)“看人講話”,要有針對性

不同聽眾、不同場合、不同目的,說話的語氣、用詞、角度、時間長短等等也應該不同。在鼓動聽眾時,要在講話中充滿希望;在說服聽眾時,要從理解角度出發,多用親近、同情的語言,取得聽眾的好感;在要求聽眾時,要多講你提出要求的理由,使聽眾認識到它的合理性;在拒絕聽眾時,要多用婉轉的語言,不使對方感到沮喪,得到應有的諒解;在讚美的時候,要多用事實說話或第三者的口吻,不要過多地運用浮華的語言;在批語別人時,要一分為二,不能因出了問題就把人家說得一無是處,或言談中帶有尖刻、挖苦的話,讓人難下“台階”……總之,如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都講究因人製宜一樣,看人說話,就是要根據聽眾的不同情況,見機行事,采用不同的說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