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家人之間的說話技巧(3 / 3)

4.求助中介

如果雙方矛盾很大,當麵說話擔心對方不給麵子,也可借助中介傳遞信息。比如,打電話就是一種。給愛人打電話,既可以認錯也可以說明問題和願望。隻要對方接電話就有助於實現溝通,出現和解。還可以借助孩子搭橋。星期天,爸爸叫小女兒拉上媽媽一起出去玩,還在生氣的媽媽不去,女兒不幹,十分執拗,硬是把媽拉出了家門。就這樣一家三口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日,回來的時候早把不愉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總之,隻要一方能針對矛盾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溝通方式,巧用言語,就可以很快打破僵局,使家庭生活恢複往日的歡樂與和諧。

8父母與孩子溝通有方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感到很難跟十幾歲的孩子溝通。專家們提出了如下建議,可以幫助父母破除與子女之間的隔閡。

1.密切親子關係

要做到良好的溝通,就必須密切親子關係。下麵的親子關係新處方值得父母們借鑒:

(1)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關心和接納他們的。

(2)除了學業成績外,每個孩子還可以在許多方麵發揮潛能和拓寬發展的領域。

(3)由於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因此,不要執拗於一種答案而與孩子發生衝突。

(4)父母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開發各種潛能。放下麵子,去傾聽各方麵的教育經驗。

(5)多采用遊戲、音樂、活動的方式培養親子關係。

此外,要密切親子關係,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相互信任。為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營造聆聽氣氛

父母要設法讓孩子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讓家裏時時刻刻都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父母商談。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重視。

3.學習平行交談

父母用“平行交談”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響應。美國《用心去教養子女》一書作者羅恩塔菲爾提出的“平行交談”,其意思是父母與子女一麵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麵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麵對麵的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自在。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是多談一些如何學會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在交談中,還要注意從事情到關係、從事情到感情、從一般到特殊等原則,從而使孩子與父母之間什麼話都交談。

4.隻做孩子顧問

由於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青少年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經理人。顧問隻細心聆聽,協助抉擇,而不插手幹預。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說:“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個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5.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

“青少年需要感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受父母控製,”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尤其不可擅入他們的房間。”《跟孩子說話的技巧》一書的作者艾德莉費巴說;“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盡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那樣待他們。”

6.把說的話寫下

有些專家建議,父母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出或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家庭關係顧問邁克爾波普金說:“一般人都認為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把話定下來,話的分量也會增加。”

7.不要無所不問

父母提問過多,很難使孩子講心裏話。麥可列拉說:“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為禮物,加以珍視。”

教育青少年是個不斷要協商的過程,而且不時要重新界定與孩子間的關係,還必須坦率地溝通。父母若能做好上述各點,就可與孩子做到有效溝通。

9父母不該對孩子說的話

1.揍死你

很不幸,如今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常說這樣一句話:“揍死你!”“揍死你”這一類空洞的話,隻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他說這句話時,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由於這說的僅僅是一句“大話”,根本無法兌現(父母也不準備去兌現),孩子並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動。

有時我們發現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就中了他們的計策,幫助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複目的。孩子在內心裏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

打罵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如果你不喜歡打罵孩子,隻是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如果你就是喜歡打罵孩子,那麼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療的病人。

2.你真笨

什麼叫笨?學東西慢就叫笨。一學就會那叫聰明,不聰明的就是笨。在動作上,不靈巧的叫做笨,遲緩的叫做笨。如此說來,新生兒是最笨的,他什麼都不會,連吃都不會,也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為什麼我們不說他笨。

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出錯,學東西這麼費勁。也許,多年之後他能證明自己不笨,可當時心裏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你真笨!”這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來,孩子心裏有多麼難受!他想說:“實在對不起,我怎麼這麼笨呢?”

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聽人說過這三個字,或者在心裏對自己說過這三個字,如果你知道這三個字的份量,怎麼忍心對自己的孩子說呢?

3.他打了你,你怎麼不去打他

如今社會進入了競爭時代,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不再講究“溫良恭讓”了。孩子在外麵和小朋友打架,回家後不免向家長訴說一番,有的家長就問:“他打你沒有?”“打了。”“他打了你,你怎麼不去打他?”

家長把敢不敢與人對打看作孩子有沒有競爭意識。現實教育人們,太老實了容易受人欺負,就得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反正不能吃虧!

照這樣的邏輯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別人打你,你就打別人;別人不講理,你敢不講理;別人偷你自行車,你就偷別人自行車;別人腐敗,你就腐敗……

4.媽媽求求你了

教育學家克勞蒂婭認為: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有連續性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會受到上一代的極大影響,往往將父母用於我們身上的一套,紋絲不動地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獎懲便是一項傳統的工具。

先說懲。傳統教育中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已被現代文明和公眾輿論所拋棄。國家法律也不允許父母再打罵孩子。

再說獎。現在家長一般用獎勵的辦法來教育孩子,為了讓孩子安靜一會兒,媽媽常說:“別說話,一會兒給你買冰淇淋。”這種方法也許當時有效,用多了就會失靈。

其實孩子不需要賄賂,不需要用交換的方式使自己變成一個好孩子。從本性上講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孩子的好行為產生於他們自己的意願。孩子隻有在自覺的情況下,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最怕出現這樣一種局麵: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軟硬不吃。家長恐怕就隻好說:“媽媽求你了!”

但是就連這句話也不能說,因為說了這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孩子會從內心裏更加蔑視你,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

5.你滾吧,想去哪裏就去哪裏

父母教育失敗,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屢有發生。許多情況下,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衝突爆發時,家長與子女雙方都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動輒就用“拋開不管”一類話來恐嚇孩子,發泄自己對孩子的不滿。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因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離家出走。

“你滾吧,想去哪裏就去哪裏。”

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想逼迫孩子就範。當然這話並不是當真的,隻不過想以它來結束這場口舌之爭。

但是孩子沒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裏?那還有什麼自尊可言?

他當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挾子女,迫其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切,從而產生自強、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也於事無補。

6.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這句話多屬於玩笑話,卻也是不能隨便亂說的。除了父母親,孩子的姨媽、姑媽之類的親戚最愛開這種玩笑了。“我好還是你媽媽好?”她們常用這話逗孩子。孩子不懂,如實回答了。招來一頓奚落,“我都給你買吃的了,還是你媽媽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給我買吃的了,這是事實;媽媽好,這也是事實。怎麼回答?還是不會。不久,孩子就會答了:誰問他這個就說誰好。

漸漸地,孩子還學會說奉承話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知道大人愛聽什麼話,反正哄著他們玩唄,不必講真話。

10婆媳之間的說話技巧

在家庭生活中,婆媳關係是一對特殊矛盾。要處理好這對矛盾,兒媳有十分重要的責任。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響叮當”。婆媳關係惡化,雙方雖是都有責任,該各打五十大板,但作為兒媳一方的責任是推不掉的。那麼怎樣才能做個討人喜歡的兒媳呢?你首先要在說話上下功夫。

1.誠心尊敬,孝敬婆婆

婆婆是長輩,作兒媳的要從內心尊重婆婆,在言語上關心婆婆。特別是現在有些家庭,兒媳當家,那就更不能把婆婆當成多餘的人,在言語中有絲毫的怠慢和不恭。否則不僅對方不能接受,加深矛盾,而且還會引起社會輿論的譴責。

婆婆如果年事已高,身體不好,兒媳在平時說話中更應小心,千萬不要說出嫌棄婆婆的話。當然在生活上對婆婆的關心照顧是必不可少的,隻要兒媳做得更好些,婆婆就會十分感激,很多的矛盾就可以避免的。

2.信任和理解婆婆

兒媳應當善解人意,不要凡事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婆婆的言語產生這樣、那樣的不當想法,懷疑她的動機。有時候這種猜疑的心理甚至會把婆婆的好心給想歪了,因而造成不良的後果。

莎莎的小姑子小夢拿回來一身新衣服,很漂亮。作兒媳的莎莎看到眼裏,心裏不高興,懷疑是婆婆給小姑買的。認為婆婆偏向女兒,對自己不公。她越想越有氣,就在說話時帶刺兒。

“唉,還是姑娘親啊!”為了團結,婆婆上街買回來同樣的衣服給兒媳,說:“我不能虧待兒媳,一人一身!”後來,莎莎才知道小姑子小夢找了個男朋友,那件衣服是她男朋友給她買的,不是婆婆給買的。這時,她心裏一陣自責,同時感激婆婆的寬容。以後,她再不多疑,轉而信任婆婆,婆媳關係也密切多了。

試想,如果這時婆婆沒有給莎莎買衣服,婆媳之間的誤會就會更深,其實婆婆對女兒比對兒媳好些也是人之常情,你也是女兒,對這一點應該理解,不要斤斤計較。

3.不吹背後風

有些兒媳對婆婆有意見,不是當麵提出來,而是到外麵說三道四。甚至有的兒媳說話不文明,用指桑罵槐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很容易引起矛盾。而且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婆媳不合本就不是什麼好事,更不要弄得鄰裏皆知。正確方式應當是以真誠的態度、善意的動機,把自己的意見當麵提出來,大家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最終統一思想,消除分歧,創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4.嘴要甜

嘴要甜,就是要熱情相待,問暖問寒,推心置腹。一些兒媳,跟母親私房話說不完,在婆婆麵前卻無話可說。要改變這種氣氛,作為晚輩,媳婦應主動親熱,多找話題。

首先,要勤叫“媽”。

兒媳的一聲“媽”可暖遍婆婆全身。可有些兒媳偏偏惜“媽”聲如金銀,輕易不肯叫出口。也有一些兒媳,幹脆學孩子的口氣,稱婆婆為“孩子他奶”。跟婆婆分居的兒媳婦,大多數是走婆家進門叫一聲“媽”,出門辭別時說一聲“媽,我走了”。僅此兩聲,似彬彬有禮,但親熱不夠,如能把拉家常和稱呼交織在一起,氣氛就會好得多。這一點,蘭就做得很好。她經常這樣對婆婆說:“這幾天怪冷的,媽,您隻穿這些太少了,可不要著涼啊!”“這麼細的針都能穿,媽眼神真好!”

其次,要勤談話。

街頭趣事,社會新聞,電影情節,戲曲唱腔,工作單位,家庭瑣事,毛線花色,衣服式樣,讀報偶感,翻卷感想,無一不可作為話題。社會交際較少、消息閉塞的老年人,尤其是整天圍著鍋台轉的退休的婆婆,都希望知道家門外的一些新鮮事。如能從兒媳婦嘴裏獲得各種信息,那真是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