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網,主要是圍觀網友們的博客和日記,因為休息時看文是一件很愜意的事,而當我以不相幹的眼光或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心態去閱讀他們的文章時,竟然發現,那些博文即使被稱為流水賬,可是讀著讀著,竟然覺得好玩起來。
我想,此時此刻,我一定是作者非常討厭的那一類型讀者。可是,說歸說,卻沒有對他們鄙視或看不慣。相反,我更開心他們能夠將博文或日記設置成公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
看到那篇博文,是在昨天晚上。作者在博客裏很不開心地記錄了他考證失敗的事。他說他準備了三個月,可還是沒及格。總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平時不夠用功,沒有多看書做題,看了看那低低的分數,感到無限失望與打擊。
如果說,故事到此為止,那麼這篇圍觀也不用記錄了。問題是,作者接著開始詳細地訴說他這三個月來是如何起早貪黑,如何十分努力地溫書,結果,考試的結局竟然是“天不籌勤”,“再多的付出也都是打水漂!”於是,作者惱了,委屈了,失望了,在博文裏說自己想放棄,因為沒有了動力。
他這麼一說,我也費解了。因為作者前腳剛說他的失敗是因為他不夠用功,沒有多看書做題,後腳就立即說他是如何地拚搏,為了這張證書,是如何如何地披星戴月,起早貪黑……那麼,把這兩段合並起來一看,就有問題了:作者到底是努力了,還是沒努力?
作者說他這三個月來是“披星戴月”、“起早貪黑”,說他不夠用功,實在是冤枉了他。即使沒有達到“頭懸梁,錐刺股”的境界,但也算是十分用功了。作者之前說他沒有多看書做題,後麵又說他如何努力地溫書,可見書應該是看了不少的。不然,“努力溫書”這四個字從何而來呢?然而,“沒有多看書做題”和“努力地溫書”實在是前後矛盾,因為作者先是否認了自己用功的事實,之後又迅速認可了自己的努力,並且認為努力就應該獲得回報,通過考試,拿到證書。
從整篇博文來看,作者之所以失望,就是因為考試沒過關。而他,卻是努力了的,隻是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天不籌勤,而這,正是作者委屈之所在。這實在不像一個不用功之人所說的話。因為不用功之人,是不會說出“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天不籌勤”這樣的話的。不用功就想通過考試,結果考試沒過還委屈,那這樣的人是不是臉皮厚到連核彈都炸不爛了呢?
所以,我寧願相信作者是真的努力了的,隻是分數出來之後,他的內心一片淩亂,於是在博客裏急不擇言了。而通讀整篇博文,給人以“如鯁在喉”的感覺,鬱悶、苦澀之感隨之而出。這感覺是真實的,絲毫不做作,所以,我還是給那篇博文投了一票。其實,考試沒過的經曆,相信每個人都有。即使有時候我們或許真的火候未到,卻依舊幻想著在考試中能夠走一回運,順利通過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