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責任的試金石—七招修煉責任心 (1)(3 / 3)

正是這樣的員工才能夠幫助企業健康發展,使企業正常有序地運行。他們不會懈怠自己的責任,他們忠誠於自己的使命,他們不會整天找一些理由為自己辯解開脫。即使他們沒有完成任務,他們也會主動承擔責任,不放棄自己也不放棄工作,他們考慮的是怎麼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自以為地位低微,別人所有的種種成就,不屬於自己。別人所有的尊嚴,自己也不配享有,這種觀念,成為他們失掉責任感的主要原因。其實,隻要他能夠勤奮地工作,認真、負責地處理日常工作中的事務,就會贏得別人的敬重和支持。反之,一個人即使職位很高,卻不敢承擔責任,喪失基本的職業道德,定會遭到他人的鄙視和唾棄。

因為當今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有不少人每天都在想方設法尋求成功的捷徑,一行動起來,就盡可能地鑽空子、占便宜,而不願踏踏實實地按照正當的程序去做,到頭來卻喪失了更多的自我發展的可能。於是有許多人發出這樣的感歎:現今的社會太浮躁,能夠務實發展的人實在太少了。

袁隆平院士獻身科學、一生致力雜交水稻研究,幫助人們解決吃飯問題,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實驗田;如果不在實驗田,就一定在去實驗田的路上。”這是袁隆平說過的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也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

20世紀60年代,袁隆平院士從質疑權威開始了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他說:“科學研究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這個是關鍵。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

袁隆平還說:“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永遠隻能跟在別人後麵。隻有敢想、敢做、敢堅持,才能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個我是有深刻體會的。”

袁隆平院士2008年已78歲高齡,但還堅持下田研究。他認為,做科研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這是基本功。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頑強的毅力。“我的工作主要在實驗田,越是打雷、刮大風、下大雨,越要到田裏麵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種能夠經得起幾級風。從參加工作到現在,隻要田裏有稻子,我每天都堅持下田實驗。”

到2008年為止,袁隆平院士已經獲得了19項國內外大獎。他的成就也向我們表明,負責必須從腳踏實地開始,才能最終有可能開創輝煌的業績。

李嘉誠說:“不腳踏實地的人,是一定要當心的。假如一個年輕人不腳踏實地,我們使用他就會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廈,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麵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李嘉誠的忠告向我們表明:隻有踏實行動的人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業績。“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凡成就一份功業,都需要付出堅強的心力和耐性,隻想坐收漁利,那是白日做夢。

在許多企業,總有一些誇誇其談的員工。浮躁是成功的大敵,隻有“沉下去”,我們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為什麼事情不可能完成或做不了,而為何該做那件事情的理由卻少之又少呢?其實,多一些務實,少一些浮躁,成功近在咫尺。

責任無小事:認真細致,把工作當做“精密實驗”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他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類似地,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在被要求用一句話來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時,他概括地說:“魔鬼藏於細節。”他反複地強調,如果對細節的把握不到位,無論你的建築設計方案如何恢弘大氣,都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作品。可見對細節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認識,古已有之,中外共見。

“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一個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就麵臨眾多強敵的威脅,要想在企業之林中站穩腳跟,除了構建嚴密的組織生態外,還有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敏銳地發現組織中有可能引發危機的“蟻穴”,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一旦發現組織的“蟻穴”就要不遺餘力地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