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步入中年(2)(2 / 2)

諱老的心理,有時與性有連帶關係。上麵舉的陸展故事,就是一例。有的老人,以為自己性欲銳減,是老朽的表示,所以盡力地裝青年或壯年的言動,以遮掩人家的耳目。這類老人最易受人嘲笑,因為模仿的行為,總帶些不自然的色彩。有些人即在老人,繼續地能有熱烈的性欲衝動。近數年來,老頭子專娶妙齡女子或中年孀婦做太太或姨太太,也許是這個緣故。許多旁觀的人對於這種婚姻,說長論短,不是批評老者戀色,就是譏訕少者戀財,甚或以為此種女子有“謀財害命”的企圖。其實因貪財而締結婚姻,不幸是社會上常有的事,不必因雙方的年齡不相稱而大驚小怪。若是我們把人性之動物的基礎認識清楚,把人生之性的生理與心理了解明白,那些批評與驚訝,可以不必有的。

普通說起來,五十至六十歲的人,因為經驗的豐富,對於獻媚求歡的一般行為,往往有特長。他們對於女子能體貼入微,也往往超出壯年人以上。結果當然是可以得到女子的歡心,而結不解之緣。英文有句成語說:“寧做老年人的心肝寶貝,不做青年的奴隸。”(It’s better to be an old man’s darling rather than a young man’s slave.)這不是青年女子願嫁老頭子的心理的一個好例子嗎?

這種老年人,若能適當地滿足他的性的需要,固屬上策,但若是因為家庭或其他的關係,不能達到他的目的,則當利用升華的一法(Sublimation)。升華並不是代替(Substitution)。代替的辦法是消極的,好比這一條路走不通,另找一條相似的路。升華的辦法是積極的,一條路走不通,但若是登高遠望,左顧右盼,總會看見一些目的地的美麗風景。那時候心神的享受,比僅僅在路上走,或隻顧及左右道旁的事實,要有趣得多。所以我覺得老年人應當明白,性的生活固然重要,但終究隻占人生的一部分;整個的人生要比性欲廣大得多。老年人應發展一種哲學的態度,用不即不離的眼光(Detached attitude)來研究人的一生,好似做一部小說的看官一樣,對於已經過去的成功,不自誇自傲,對於已往的失敗,也不悲觀,不慚愧。人的一生,好比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沙土,自己的成敗,在大海的眼光裏,算不得什麼。看旁人的生活,也好比是一出戲,略微加以分析,便覺得世俗上的爭名奪利,不過一時的興趣而已,永久的價值是沒有的。能這樣客觀地來觀察,一個人自然會把感情的作用與色彩擱在一邊。譬如哭泣,自己越要打主意不哭,也許越會哭得更起勁,最好製止的法子,是數一數掉下的淚點,或是在鏡子麵前,照一照哭泣時的神情,心神一分,或另有安放之後,馬上就會不哭了。所以老人若能用哲學的眼光來觀察自己,來分析別人,能始終用佛家所稱的慧眼來靜觀世界上一切事態的變化,便會感覺到一種心靈的平安,有非青年人與壯年人所能領略於萬一的。

所以老年是人生最高的一個境界,是一個故事最有趣的結局,是最可寶貴的一個時期。諱老是弱者與愚者的思想,是不了解老年真正意義的結果。一個人不到老年,也許不能明了死亡乃是解脫,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地方。老年是我們應該歡迎的,不應該回避的。一個中年死亡的人,永遠得不到老年的經驗,才是可惜,才是不完全。以前有一位年近古稀的某名士,遇到一位年僅而立的某巨公,巨公慕名士的文才備極尊敬,名士歎口氣說:“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巨公安慰他說:“先生沒有讀過‘天意憐衰草,人間重晚晴’,那兩句麼?”

英國大詩人但尼孫(Tennyson)也有一首詠老的詩,比上文引的兩句,寫得更要灑脫,更能表示一種曠達的態度,對死亡采取一種大無畏的精神。這首詩的題目是“渡長汀”(Crossing of the Bar),就便把它譯出來,作為本篇的煞尾。

渡長汀

日入晚星孤,清音似喚吾,

便從滄海去,汀瀨莫咽嗚。

極望歸潮滿,煙波萬頃平,

混茫如入睡,無沫複無聲。

夕陽鍾動後,靄靄暮煙凝,

此年吾何恨,輕舟解纜登。

莫道雲天闊,驚濤載我行,

長汀一以渡,極樂有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