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步入中年(2)(1 / 2)

絕經期一過,女子的性情要發生一大變動。第一,未嚐多受教育的女子,認定女子的職業是生兒育女,到了絕經時,難免不以為自己是老而無用了,因此便自暴自棄,引起容易悲觀的態度來。在比較有知識的婦女,生育事畢。生育之事所附帶的種種艱難愁苦,也告一段落,自問從此可以安心度日,享受一些優遊自在的生活,所以在精神上反而覺得寧靜。更有一種感覺得年事漸入老境,對於人事,會取一種恬退的態度。這是一種要緊的覺悟。因為年老的人,能不固執自己的成見,來與青年人計較爭持,才是適應環境的好方法,才不失為“聖之時”者。有一位病人。在月經將絕的期間,性情比年輕時特別的古怪,她時時向人很自負地說,隻有她的社會服務工作和她的做事方法是對的,旁人做的都是錯的。她開口閉口就說“人心不古”。許多人以為她愛出風頭,處處喜歡把她自己抬出來,不讓別人有露麵的機會。其實這種現象,是絕經期中,可以有的事,是身體內部起了變化以後,還沒有重新調整的一種表示,它當然是精神不健康的一些征兆,所以人們應當憐惜她們,扶助她們渡過這個難關。另有一種,“老氣橫秋”,事事與人以難堪的態度,也是絕經期的一種表現。

人生的過程,正如經期一樣,不能永久站在一定的位置,而無“新陳代謝”的變化。能進當然是有誌氣,有勇敢;但能退也未嚐不是一種有操守的表示。所謂“有為有守”“能屈能伸”者是。一個受過教育的婦人,若能在絕經期後,誠能用理智來引導她剩餘的精力,做十餘年或數十年有用的工作,她對於人類的貢獻,決不僅僅於生男育女而已。用這種眼光看來,可知絕經後的時期,未始不是女子最有用最可以使人愛敬的一個時期。嶽武穆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我不妨換幾個字說:“莫等閑錯過絕經期,空悲切。”

我們可以更進一層的說,絕經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雖說生育的能力以經絕而告終止,而心靈活躍的機會卻隨絕經期開始了。所以在絕經期間,要知種種身體上的不安寧,是暫時的現象,也是必經的閱曆,理應以冷靜的態度來對待,不必對於那些病征,過分地注意,更不必做無謂的呻吟,逢人便問醫,逢醫便就診,耗費銀錢與時光,尚屬小事,遺不良之影響於身心卻禍大,本來身體與精神是分不開的“一元體”。一個人老了,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身上的弱點,例如心跳或麵赤,越注意,則這種弱點或病征愈覺得明顯,愈覺得無可救藥,終於成為西洋人所謂兜不出的惡圈子(Vicious circle)。這樣就無異把絕經期這個過渡時期,無形中延長下去,永無渡過的一日,把怪癖的習慣,越養越多,越養越深,永無擺脫的一日。即或有時絕經期終久可以渡過,可是既成的習慣卻不容易除去了。本來人一老了是不大受人歡迎的,若再因習慣而養成許多古怪的脾氣,自然更不免招致別人的厭惡,在稍知自愛的人,決不出此。

諱老

古今中外都諱老——與性有連帶關係——五六十歲的人更會討人歡心——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老年”這兩個字,往往是壯年人所怕聽,而一般青年所瞧不起的名詞。人到老了總不免感覺得有些缺少在社會上奮鬥的精神與能力,所以假若有方法能夠回避它,或是使其緩期實現,總是受人歡迎的。無論打開那種報紙,多少總會發現一些返老還童的藥劑廣告;過理發店門口,也常看得見高張著“西法染發,永不褪色”一類的標語。藥房裏麵也有不少的染須藥水。市麵上有這種的“供”,當然是表明社會生活裏有一種特殊的“求”和它呼應,更可證明,人們中間有諱老的心理存在。其實這種現象。並非自今日起,我們曆史上,早就有了。在正史裏,我們讀到《謝靈運傳》講陸展的一番話:“陸展染白發,欲以媚側室,青青不解久,星星行複出。”這不就是一個好例子嗎?染發原是為的要取悅於姨太太,無奈染後,還是有白發脫穎而出,真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啊!又看唐末忠臣司空圖也有詩句說:“髭須強染三分折,管弦聽來一半愁。”這不又是染須的例子嗎?有人嘲笑人家老年考拔貢,故意問著:“拔得須來貢也無?”這不更是為功名諱老的例子嗎?總之這一類的故事很多,可知高人雅士,也都有諱老的脾氣。我知道的朋友中,不論男女,一過三十歲,就怕人問年紀。西俗婦女們——尤其是青年與中年的——最忌諱有人問她們的年齡。足見諱老是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一種最普遍的現象。諱老的原因是很顯然的,老就是衰弱的別名,衰弱與疾病,都近乎死亡,所以大家諱疾忌醫,諱言死亡,也諱言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