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子女培養(1)(2 / 3)

若是喂牛乳,或其他的代乳品,最好的方法,是將二十四小時所需要的,一齊煮好,加入百分之二十的白糖,分裝於蒸過的奶瓶中,將瓶塞塞好,放置清潔的地方。每次喂乳,須用沸水在瓶外燙熱,到相當的溫度。(搖勻後,再滴數點於手背,如覺溫度適中,即可。)

每個嬰兒的食量不同,就一般的情形來說,下列一表,可供參考,但最好的辦法,還是自己試出嬰兒的食量來,而給以相當的分量,以免他受餓或過飽之苦。

時期 數量

第一周 自50克至125克

第二三四周 自125克至200克

第二三月 自175克至250克

第四五月 自225克至300克

第六七八月 自275克至350克

用奶瓶喂嬰兒雖為小技,也有不可不注意的幾點。第一,喂奶時當將嬰兒抱起,頭部稍放高一點,抱定後,即將溫度合適之乳,納入口中,以免空氣先乳而入。其次應將奶瓶瓶底略為舉起,使乳汁充滿奶口,以免嬰兒吸入空氣太多。喂乳完畢,應將嬰兒抱至肩上,輕輕拍其背部,使食進之空氣,可以回出,否則空氣留在腹裏,可以使嬰兒腹痛或嘔吐。

嬰兒將睡或有睡意時,不可抱、走、搖、唱或將奶頭含在口中。這些問題,在下文嬰兒精神衛生的討論中,再當比較詳細些地解釋各種利害。

嬰兒到二三月,當每日加食橘子水(西紅柿水也有同樣的功效)與魚肝油,以防壞血病(Scurvy)或軟骨病(Rickets);到六七月時,即當加稀飯和肉汁,肉末,菜泥及青菜水等,以防發育不健全的各種病症。

除去營養的問題,第二隨時要注意的是身體的發育。坐、走、說話,是否都在普通應實現的時期實現?嬰兒的體重,是否繼續加增?牙齒是否照規定的時期長出來?嬰兒初生的一天,體重不免驟然減少,即俗語所謂“收水”,是不足為奇的。自第三日起,若是乳水充足,則嬰兒的體重,亦逐漸加增,直至第八日或第九日,方可恢複出世時的體重(Birth weight);若是營養得法,嬰兒六個月時的體重,可以比出世時的重量增加一倍,一年以後,可以加到三倍。這是一種很尋常的現象。

上列一表,係何氏與侯氏(Holt and Howland)就美國的嬰兒及幼童的推算而成。我們所要注意的是男嬰孩的體重,要比同歲的女嬰孩重些。這表是根據白種的嬰孩編成的,我國的嬰兒,生出時的體重,雖比較的小些,但這種男女及年齡的比例,與表中所列,沒有多大的分別。體重若是逐漸加增,是營養得當的表現。若驟然增加太快,或是毫不增加,多半是有疾病,或是營養不得法的一種征兆,應當立刻請醫師指導。

除了體重之外,第二個健康的表現,就是牙齒的按時長出。普通的門牙,是六七個月發現的。若是過了九個多月,還看不見牙齒,大半是有了毛病,也許是軟骨病的一種病征。所以身體的發育受了阻礙,不可不注意。

就一般而論,嬰兒三個月可以抬頭,六七個月可以坐,十個月可以說簡單的話,十六七個月可以走路。若是兩三歲的兒童,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便是發育太遲鈍。這種情形,證明不是體格上不健全,即是精神上有毛病,當立刻請醫師診治。

人們提倡嬰兒身體的衛生,每每忘卻了精神上的衛生。許多精神上不穩定的現象,就是因為做嬰兒的時候,種下了不好的根苗。嬰兒神經係的發展,是富有“可塑性”的,好似一片泥,成方成圓,全都隨模型而異。所以在這個時候,最要緊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就吃奶說,本是一件極容易的事,往往父母明明知道嬰兒的啼哭,並不是要吃,而偏要急急地喂奶,而止其啼哭,以為這樣便可以省麻煩。殊不知止哭的目的,雖然達到,可是按時吃奶的習慣,就從此破壞。嬰兒雖小,然而他的腦海中,可以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往往後來在精神上或行為上,有莫大的關係。一般的父母們,以為一次的不照原定的鍾點,沒有什麼要緊。豈知嬰兒既然知道一次的啼哭,可以有奶吃,以後則非得到奶吃不止。所以好習慣的養成難,而毀壞卻是很容易。其實嬰兒的啼哭,也是一種運動,於肺部胸部,是有健全的幫助的。

除了吃東西要有一定的時候外,嬰兒的睡眠,也該有一定的時候。最初生的嬰兒,每天的生活,除了吃奶以外,差不多就是睡覺。二十四小時之中,要睡二十至二十二小時;自一月至六月時要睡十六至十八小時;一歲而後,十四至十五小時,晚上約睡十二小時,白日則上午下午各一小時或二小時;兩歲,則晚間睡十二小時,午後一小時或二小時;四歲至六歲,則二十四小時之內,睡十二小時,便已足夠;六歲以後,大約十時至十一時,白日無須睡眠。總之,睡眠適當,則精神上自有相當的愉快,身體上自然感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