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序言(1 / 1)

晚近醫學的進展,已使人們漸漸覺悟得,做醫生的,除看病開藥方以外,不少的時候,還要代法官、律師、巡警、教員、牧師甚至於父母施行職務。病人有不願或不能向這類人所說的話,往往可以坦白地對醫生講。每每這些人不能或不便回答病人所問的話,而醫生卻能答複,並且可以答複得清楚,切於實用些。所以人們樂於求教醫生的,日漸增多。

現代式的醫生都知道,人之為物,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個體;他的遺傳的品性、心理的構造、體質的組織、過去的經驗、環境的影響都是造成這個個體——人——的重要分子,不可以彼此分離,單獨而論的。醫生對於病人,應當拿整個的個體對於某種病所生的反應為主要的目標,而不僅以某種病為研究的對象,以致忽略了生病的人。譬如就傷寒病來說,從前的醫生,隻知注意研究傷寒的杆菌,及它所生的種種病征,而忘了這一個複雜完整的個體。現在的醫生,對於疾病,不是那樣簡單的看法,他要看某個病人,在其個別的遺傳、環境、心理、體質、經驗等等,總和構成的個體內,因受傷寒杆菌的侵犯所生的反應。各個人的構成的分子既然不同,當然因受杆菌而發生的反應亦各有異,所以現代醫生的職務,特別加繁劇了。

人們一般的心理,覺得醫學是專門的學術,不需要的時候當然不必過問,不幸而染病,有這些專門人才診治,將性命交與他們手裏,聽其安排,所以不必自己操心。這固然是信仰醫生,不過對於日常的醫學常識,茫然不理會,我認為也太近於自棄。譬如聽音樂,對於音樂完全為門外漢的,聽起來自是索然寡興,但是稍微懂得一點,比較是有味些,懂得的程度愈深,欣賞的程度亦愈高。又如我們對於自然界,也是一樣,我們必先懂得自然——懂得透徹——才能用人力來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在未開化的民族,他們根本就不明了自然是什麼,所以把妖神鬼怪,附諸自然,結果是回避自然,畏懼自然。我們對於生命這件東西,又何嚐不是如此?其實醫學知識,是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工具。勢必懂得生命,始能欣賞生命所給我們的生活,才能享受快樂的日子。生老病死,雖然無一不苦,亦無一不樂,苦樂的區別,就要看各個人的知識充足與否而定。我們在生活上,有不少的煩悶苦澀,是從誤會出來的,誤會之生,是由於相當的知識不夠。

在過去幾年中,有不少的人,到我門診來,問了我許多的話。從表麵看來,那些問題,也許庸凡無味,然而從骨子裏推敲,卻極其複雜,極其有趣。我按照各個人不同的情形,分別回答了。在近一二年來,問這類問題的人,日漸加多,而所問的,又實是大同小異。這使我感覺得日常生活之關於醫學的一些常識,有普遍化的必要。因此我才彙集門診談話,與平昔討論的材料,成此小冊。凡有益於婦女日常生活的,由嬰兒呱呱落地起,直至壯年而老年的種種重要問題,用簡單而非技術的文字,依次敘出,以求大多數無醫學知識的人們能明了。若是能夠避免些自相摧害,自暴自棄,及其他種種厭惡生命的表現,而同時能增加認識生命的機會,俾人人可以欣賞美滿愉快的生活,那算是我寫此本書的一點小意思,達到了目的。

最後,我要謝謝胡適之先生,潘光旦先生,同外子聞亦傳給了我許多的幫助。

桂質良北平

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日(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