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1實驗數據來源及記錄方法(2 / 2)

很明顯,這些數據對於普通的大豆種植者來說很難搜集完整,因而無法用於實際生產。如果能夠建立簡單、有效、易於操作的大豆生長模型,這對大豆種植者來說將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本研究,根據統計數據,提取出大豆生長發育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特征參數,采用神經網絡構建簡單有效的預測模型,用來指導大豆種植者對大豆生產進行有效管理。

實驗在黑龍江九三墾區進行。九三墾區處於小興安嶺西南麓,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主要分布在嫩江縣境內,地處東經124°45~126°13′,北緯48°40′~49°45′。屬小興安嶺山地向鬆嫩平原過渡的丘陵漫崗地帶,耕地麵積2000hm2,海拔高度為220~550m。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九三墾區地理特點是地處高寒,土地連片,崗窪分明,崗頂平坦寬闊,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適應機械化耕作,氣候與地理條件適宜大豆種植,是黑龍江省大豆產區之一。

實驗曆時5年(2006-2010年),用前4年的試驗數據建模,第5年的數據檢測和驗證模型。實驗用大豆采用墾農18號,其生育日數約為115d。對於大田用種必須經過機械或人工精選,剔除蟲食粒、破碎粒、病粒以及其他雜質,選用籽粒飽滿的種子做備播用種。在5月上旬或中旬播種。播種前用種衣劑拌種,可達到防蟲、防病及增產的效果。

采用“壟三”栽培模式,種植密度為34萬株/hm2。播種時配合施種肥於壟底7cm左右,每hm2施磷酸二銨45kg。在初花期至鼓粒初期噴施1~2次大豆專用葉麵肥,補充大豆後期生長養分的不足。每隔3d記錄一次物候狀況,采用Fehr等的大豆生長期分類係統確定物候期,主要分成2個時期:(1)營養期:包括播種日期(pd)和出苗(ve);從子葉展開(vc)至第1片真葉出現(v1),直至第8片真葉出現(v8);(2)生殖生長期:包括開花(r1和r2)、結莢、生長(r3~r4)、鼓粒(r5~r6)以及成熟(r7和r8)。

為了數據的廣泛性,並滿足神經網絡訓練中數據的充足要求,采取下麵方法來記錄數據:

(1)分4年進行試驗,在同一塊大田上進行種植。

(2)將大田分成15分塊,每年從5月1日開始-5月15日分別種下15批大豆。

(3)將15分塊再分割成20小塊,作為統計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