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饋贈的真諦(1 / 2)

饋贈是為了表示對他人的祝賀、感謝、慰問而采取的一種形式,它是傳遞友情的良好紐帶。另外,饋贈還具有傳遞信息的功能,通過一件件寓意深刻的禮品把同學們的心事傳遞給對方。

1.禮物是友好的象征

禮品不論貴賤,都是對人尊重親近的表示。禮品既然是見麵時“千言萬語”之前的一個信物,那麼自有它的一番講究。

◆“送禮”的曆史

同學們相互饋贈禮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內容。

中國人一向崇尚禮尚往來。《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饋贈,是與其他一係列禮儀活動一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們知道,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將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奉獻於神靈。

關於禮物這個概念,有人說它最初來源於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並而產生的“納貢”,也就是被征服者定期向征服者送去食物、奴隸等,以表示對被征服者的服從並乞求征服者的庇護。史書中曾有因禮物送得不及時或不周到而引發戰爭的記載。如春秋時期,因楚國沒有按時向周天子送一車茅草,而引發了中原各國聯盟大舉伐楚的戰爭。

還有人認為,最初的禮其實是一種商業性質的物品的有來有往,原始的“禮尚往來”,實質上是指以禮品的贈送與酬報的方式進行的產品交換。

我們暫且不論這些考據是否正確可信,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即在禮的內涵中,除了表示尊敬的態度、言語、動作、儀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禮物。從禮以物的形式出現的那時起,物就從禮的精神內核中蛻化出來,而成為人與人之間有“禮”的外在表現形式。

隨著社會生活的進化和演變,物能寄情言意表禮的觀念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和認同,從而使饋贈在內容和形式上,逐漸融彙在五彩繽紛的社會交往中,並成為人們聯絡和溝通感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千裏送鵝毛,禮輕情誼重

禮品作為友好的象征物,其意義並不在禮品本身,而在於通過禮品所傳遞的友好情誼,這是饋贈禮節的一個基本思想,真所謂“千裏送鵝毛,禮輕情誼重。”尤其是同學們交際活動中的饋贈,更是以其象征性來傳達自己的情誼。禮不在貴重,而貴在適時、適宜,貴在真誠。因此選擇禮品時,應挑選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紀念意義,或具有某些藝術價值,或為受禮人所喜歡的小藝術品,如紀念品、書籍、畫冊等。那些把“各大百貨商店均有出售”的商品當作禮品,意義相應就小了。另外,選擇禮品的價值要“得體”。並非是價值越昂貴的禮品所表達的送禮者的情意越深厚。所謂“得體”:

其一是指送禮的價值要與送禮的性質相適合。若遇同學蒙受不幸和災難時,則可考慮多送一些,以表示幫助的誠意。

其二是指要與受禮者的經濟狀況相適合。中國人曆來有“禮尚往來”的習俗,若受禮者經濟能力有限,當接到一份過於貴重的禮品時,其心理負擔一定會大於受禮時的喜悅。尤其當時你有求於對方的時候,昂貴的厚禮不但加重了對方接受這份禮品的心理壓力,也失去了平等交流的意義。

其三是要與自己的經濟能力相適合,不必勉為其難,更不應互相攀比。況且友誼之深淺和親情之濃淡並不體現在禮物的輕重上。

◆禮物時尚風

當今人們追求生活的高品位,什麼樣的禮品夠檔次,多半取決於禮品是否符合時代的風尚。20年前送一套餐具,也許你的朋友會喜愛有加,而今天就不免流於俗套了。但你若送上一套莎士比亞全集精裝本,往房裏一擺,不論是送禮者還是受禮者,都覺得非常高雅,禮品的功能自然也就得到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相互饋贈的禮品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和飛躍,從經濟、實用的物質型禮品向高雅、新潮的精神型禮品轉化。“精神禮品”受青睞已成為當今人際交往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精神禮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智力型,如報紙、雜誌、圖書、各種教學錄音帶、錄像帶、電腦軟件等。二是娛樂型,有各類音像製品,包括唱片、激光影碟、卡拉OK帶等,此外還有各類體育比賽的門票,各種晚會、展覽會的入場券等;三是祝賀型,如鮮花、節日賀卡、紀念日賀卡、各種禮儀電報等。這些“精神禮品”高雅、脫俗,又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含量,符合我們中國禮儀之邦重情義、輕物質的交往方式,同時也從一個側麵折射出了我們社會越來越崇尚文雅,走向文明與和諧的新風尚。

◆講究饋贈禮物的不同場合

送禮的時候,我們要考慮送禮的性質,即為什麼緣由送禮。不同的緣由,選送的禮物是不同的。其次,我們還要考慮受禮者的具體情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考慮受禮人的愛好。在交往中,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下選送不同的禮品。

(1)表示謝意或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