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起倉促,說話應變不當,就可能讓自己的言語出漏兒。每個人都有過說話出漏兒或者假戲做得不真的情況,這就說明說話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千萬不要認為這是無關痛癢的小毛病。有時一個小漏洞就能給你捅大婁子。所以,說話一定要在一個"圓"字上下足工夫,這樣才能將真話說得更動聽。將善意的謊言說得更得體。
1.編造"真實",自圓其說
做人完全沒有必要固執於"絕對誠實"。如果你能本著真誠的原則,編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傷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謊言,並能自圓其說,那是你的高明。
英國著名作家、戲劇家蕭伯納曾經說過:"我開玩笑的方法,就是編造真實。編造真實乃是這個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的確,編造出來的真實往往更具吸引力,運用得當,還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獲。
《三國演義》中,張鬆欲獻西川地圖與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張鬆,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楊修是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士,斥責張鬆的同時,傲慢地聲稱曹丞相具有雄才,並出示曹操撰寫的兵法書籍《孟德新書》來佐證。誰知張鬆博聞強識,將書接過看了一遍,便熟記於胸,而後大笑道:"這本書連我們蜀中的三尺小童,都能夠背得,你怎麼能說是"新書"呢?這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竊為己有,也隻能騙得了你這樣的人物。"楊修駁斥說:"丞相私藏的書,雖然已經成帙,但是並沒有流傳開來。你說蜀中小兒暗誦如流,是在欺騙我吧。"張鬆立即表示:"你如果不信,我現在就背給你聽。"於是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並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納悶:"莫非古人與我暗合?"竟然下令將這本書撕碎之後燒毀。於是讓楊修領張鬆來見他。
在這場交鋒中,張鬆之所以能夠滅曹操、楊修的傲慢氣焰而獲勝,就在於成功編造了一種"真實",將本來沒有的情況當做客觀事實推出,並得到了對方的信任,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要想讓這種編出來的事實真正發揮出它的作用,就需要自圓其說,具體說來,應該巧妙地把握好以下兩個步驟:
(1)要編得合情合理,讓對方真假難辨
在你編造某種真實的時候,要盡量顯得合情合理,不能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過大。要編得大致符合當時、當地、當事人的實際情況。
在交往的過程中,如果對方對你抱有某種程度的戒備與警惕,對你所說的一切也會本能地產生懷疑。這就更需要在編造時,在合理上下些工夫。有時,不妨來一點真真假假,造成一種虛虛實實的混沌局麵。如張鬆的"無名氏",不說具體,讓你莫測高深。這時,對手的感覺是"實亦實,虛亦實"。於是,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編造的全部內容,而落入圈套。
(2)表達要疏而不漏,態度誠懇
表達形式是語言,同時,應當輔以情感、神態、動作、語調等。對手對你所編造的內容的接受程度,取決於對你表達的感知與理解的深淺。自己的表達越明晰、越確切、越執著、越有誘惑力,對手的感知與理解力就越強,從而導致其產生錯覺的概率也越高。因此可以說,表達是在操縱對手的知覺。一旦開始編造,擺在自己麵前的,既要千方百計調動對手的情感,使他對自己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又要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虛擬,使對手沒有任何懷疑的餘地。要讓對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說的,便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隻有相信你所說的,自己才能獲得利益,迫使他隻能做出"相信你所說的",這是唯一選擇。
為了更有效,還可以利用人們對共同點具有的認同心理,站到對手的角度上,設身處地為對手的利益說話,使對手感到自己是為他好,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並適當使用一些緩解對方警惕性的語言。如諸葛亮的"事須三思,免致後悔"。現代社會諸如"考慮到我們雙方的利益"、"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聰明的人都會這樣做"之類。如此,對手的防線最終會崩潰,自覺不自覺地會相信你所說的話。
有一年在貴陽舉辦的中國國際名酒節上,外省的一家經貿公司與貴州一家酒廠談判,酒廠就成功地運用了這個方法。該公司欲訂購白酒10噸。但貴州的酒廠如林,名酒如雲,各家競爭相當激烈。究竟訂哪家的,委實舉棋難定。他們在與這家酒廠洽談時,對這麼一宗大生意,廠家掩藏起內心的興奮,平靜而又抱歉地說:"對不起,我們今年的貨早已訂完了。已開始訂明年的。如果你們需要,我們設法給你們安排明年早一些的。"聽了這一席話,公司當然大出意外:"是嗎?前天你們還在大拉客戶哪?"廠家隨即擺出一副赤誠:"商場如戰場嘛,你們是聰明人,不會不懂那是我們的一種策略。眾所周知,我們的酒是根本用不著"拉"的;更何況過了一天,情況還會不會變?這不,今天一清早,廣東一家公司才將今年的最後一批10噸全部訂完。你們可以去問問他們嘛!"此一說果真有效,公司有些急了:"是的,聽說你們的酒好,我們才慕名而來。我們來一趟也不容易,能不能通融一下,先挪給我們一些?"廠家故作難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