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反躬自問
對於別人的嫉妒,一是不怕,二是要善於從冷嘲熱諷中發現和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被人嫉妒的時候,不妨冷靜分析一下,這些風言風語是怎麼引起的,說得對還是不對。有些逆耳的挖苦,常常說到了自己的痛處,有時比和顏悅色的批評更一針見血,擊中要害,即使是完全無根據的風言風語,也不妨引以為戒。如有人說是“假積極”,那就將“切莫假積極”作為自勉,更加努力學習;又如有人說是“圖表揚”,那就以此作為鞭策,埋頭苦幹不圖利,多做好事不揚名。
第三,依靠老師,做好嫉妒者的工作作為被嫉妒者,自己不要直接出麵,可以向老師反映,同時,積極配合老師,對好嫉妒者做好說服、解釋工作。要相信,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嫉妒之風是一定會越來越小的。
總之,麵對別人的嫉妒不能害怕,更不用擔憂,隻要自己問心無愧,刻苦努力。那些嫉妒你的人嫉妒你也正是看到了自己的劣勢和缺點,相信他們在嫉妒之後會反思自己。從另一方麵來說,別人的嫉妒也對你自身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在這過程中你不要驕傲,要學會幫助他們,搞好精誠團結,不要脫離他們,你的學業會更上一層樓。開玩笑惹怒同學,怎麼辦?
同學之間,朝夕相處,彼此少年心情,難免相互逗趣,開開玩笑,這本是正常現象,可有時沒掌握好“度”,過了火,對方因而惱怒,遇到這種情況,切莫與之“頂牛”,這時最易翻臉,傷感情,因為畢竟是你對人家開玩笑且“開過了頭”引起的。
一般來說,開玩笑本身並非壞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開玩笑表現了一個人的含蓄、詼諧、幽默的性格特征。人們之間開玩笑可以幫助心理的溝通,增進心理認同,達到了解別人,表現自己的作用。因此,適度地開玩笑,不僅有益自己適應社會生活,也有益於被開玩笑的人適應環境;適度的玩笑有時還能消除隔閡,避免人際關係的緊張,協調人們之間的關係。但是,玩笑開過了頭,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開玩笑首先要出於善意,目的是為了增進友誼,調節氣氛,或為了幫助他人擺脫窘境等,絕不能乘開玩笑之機打擊他人。其次,開玩笑要體現相互尊重。例如有人給別人起帶有侮辱性的綽號,這就失去了對他人的尊重。我們每個人難免有某種“痛處”或“短處”,如某些缺點、隱私、缺陷、不幸等。這些往往影響一個人的自尊心,有損一個人的尊嚴。還會波及一些相類似或近似的問題,這就在人們心裏形成了一個所謂“心理的敏感區”。有的人開玩笑時專門嘲弄他人,甚至對人“揭短”,這是極為低劣的,極易引別人的反感,甚至惹出大禍。
所以,過了頭的玩笑,會由於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反應的方式也各不一樣。有的會很激烈,使矛盾激化,傷害彼此感情,產生對立情緒和不易消除的隔閡;有的人性格內向,惱羞成怒卻又不願流露,會因此耿耿於懷甚至走上絕路。
綜合以上所述,當要開玩笑時,你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根據說話的對象來確定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活潑開朗,有的大度豁達,有的則謹小慎微。對於不同性格的人,開玩笑就要因人而異。對於性格開朗、寬容大度的人,稍多一點玩笑,往往可使氣氛活躍;對於謹慎小心的人,則應少開玩笑;對於女性,開玩笑要適度;對於老年人,開玩笑時應更多地注意給予對方尊重。總之,開玩笑要以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和讓對方感到輕鬆、愉快為準。
二、要根據說話對象的情緒來確定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緒。當說話對象情緒比較低落時需要安慰和幫助,這時不要和對方開玩笑,弄不好對方會認為你是幸災樂禍。開玩笑要選擇在大家心情都比較舒暢時,或是在對方因小事而不高興,並能通過笑話把對方的情緒扭轉過來時為好。
三、要按說話時的場合、環境來確定開玩笑要講場合、環境,當別人正在專心致誌地學習和工作時,開玩笑會影響別人;在莊重的集會或重大的社會活動場合,開玩笑會衝淡莊重的氣氛;在一些悲哀的環境中,則更不宜開玩笑,這樣會引起人們的誤解。此外,在大庭廣眾之前,也應盡量不要打趣逗笑。
四、要注意內容健康、情調高雅切忌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玩笑,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同時,還要忌開庸俗無聊、低級下流的玩笑。開玩笑的內容應帶有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開玩笑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從中收到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