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挺有意思(2 / 2)

雲霄肅容讚道:“仁兄高見!倒是我等有失計較,還未請教仁兄姓名?”

那人拱手答道:“在下姓羅,名本,表字貫中,本地人氏,還未請教三位?”

雲霄亦是拱手答道:“在下姓劉,名雲霄,表字劍臣,鳳陽人氏。拙荊柳氏、藍氏。”

羅本臉色頓時大變,站起身道:“原來是……”說著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又不好意思地坐下,急急地追問道:“在下仰慕大帥久矣,郎山、易水河一戰在下頗有不解之處,如今得遇大帥,正可解惑!還請大帥不吝賜教!”

雲霄淡然笑道:“義軍治下百廢待舉,眼下我大哥名不正,言不順,不能開科取士,故而應天缺人缺得緊,羅兄若是有意,不妨同去看看?就算羅兄無意仕途,也可沿途遊曆山川勘察各地古戰場,將來寫些曲子雜劇在義軍中傳唱也是一大樂事。我等正欲返回河南,羅兄若不嫌棄,可與我等同行。”

羅本立即喜得抓耳撓腮。讀書人若是不入仕途,那麼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到死的時候留下一部著作,也就是“立言”。但這絕非所有讀書人都能坐到的,因為,沒錢。是的,沒錢。

不過“沒錢”二字也是相對的。曆史上除了極個別時期,大多數時候,讀書人一旦有了功名在身,不但不用服勞役繳納賦稅,而且是能夠享受政府的財政補貼的。這份補貼也不算少了,至少可以讓五口之家不饑不寒,也算是曆代朝廷對寒門士子的優待。不過問題卻是,多數士子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補貼,往往就不屑於做體力活兒營生了。家中的農活兒都丟給老爹老娘還有老婆,而他們根本無力供給一個人讀書。

不是有財政補貼麼?怎麼就無力供給了呢?其實根子還是在讀書人的消費上。比如吃飯,讀書人是絕對不屑於跟“白身”之人蹲到一窩裏吃的,排場還是要講的,丟什麼都可以,絕不可以丟了讀書人的身份,如同今日的白領,雖然工資隻夠勉強還了貸款,可該去星巴克的時候,絕對不會蹲蘭州拉麵,寧可存一年工資買一個限量版的路易·威登,也絕不會用同樣的價錢一周換一套新行頭的普通貨;身份高了活得也累。

而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問題更大的還在讀書的成本上:讀書貴。基本也與現代人差不多,買得起的不讀書,讀書的買不起。而且隔年還有堪比春運的人流大潮:趕考。趕考不像現在站在路口上等個公交就上車或者搭乘直接送你上西天的高鐵。地處偏遠的讀書人,往往要提前一年出發——沒錯,在路上走一年都很常見,這一年下來,吃喝住宿,拜會文友,投效宗師,都是要花大筆錢的,省著點的可以借宿寺廟或者同鄉會館,可寺廟和會館有時候也是有勢利眼的,也有的提前幾年就出發,一路上不斷應聘有錢人家的家庭教師(西席),攢夠路費繼續上路。所以,古時的“窮書生”很少是因為家裏本來就窮的,而是“考”窮的。無數的狀元之才,就是沒能挨過“萬裏長征”,在還沒進考場的時候就已經提前出局。不得不說,科舉,雖然是相對公平的一種手段,可考到最後還是靠錢,有時候也是“拚爹”……

羅本也不富裕,一個“編劇”,在沒有版權意識的時代裏,生活之窘迫是可想而知的。雲霄的邀請讓羅本興奮不已,雲霄隱約透露了讓他當幕僚的意思,幕僚這份活兒在這個時代還是讀書人很不錯的去處,一方麵,比那些賣身的家奴享受著無限的人身自由權,攢下一些薪水,等天下太平了,隨時可以參加科考;另一方麵,可以跟著自己的東家多多結識一些官場人物,為自己將來的仕途打個底兒,沒準將來東家一封薦書,自己連科考都省了。

雖然幾百年後,羅本(貫中)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但是在這個時候,他還是一文不名,有了這麼個去處,他當然答應!於是,連忙起身行禮道:“多謝大……官人。”

雲霄淡淡笑道:“不必多禮,你這人挺有意思。”沒錯,之後幾百年的文學史,確實證明了這個人“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