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無中生有”——溫州人創業的資本(1 / 1)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奇怪溫州人創業,一無優惠政策,二無技術資本,三無雄厚資金,他們為什麼能夠迅速成功呢?其實靠的就是精明這個最大的資本,精明的含義之一,就是曾憲梓先生所說的“創意”。

下麵看看幾個溫州人的故事,就知道溫州人有多精明了。

金利來集團的創始人曾憲梓在一次電視專訪中曾經說過一句話:“做生意是要靠人的創意而不是靠本錢!”他說自己開始創業時開了一家裁縫店,隻有三台破舊的衣車,開始隻為專為當地人量體裁衣。當時這種裁縫店在香港多如牛毛,競爭激烈,他自己也是慘淡經營。後來他想出了將做衣服改為做領帶,才走出困境成就了今天的事業。

王麟權的創業史更讓我們感歎創意在溫州人成就中的分量。跟大家一樣,王麟權家裏的衛生坐便器經常堵,排泄物下不去,惹得他心煩。可就是這一“堵”,“堵”開了王麟權的茅塞。他一頭紮進自己的小屋,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研究後,隻有初中文化的王麟權竟然研製成功了專門用於廁所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學製劑“潔廁精”和“塞通”。這項發明當時屬國內首創,並獲得了技術專利。於是,王麟權向妻子借來幾萬元私房錢,招了6名雇工,就這樣一家像模像樣的生產“潔廁精”和“塞通”的公司就算開張了。由於這些產品很少有廠家關注,生產的就更少了但家家戶戶都離不了,所以銷路自然也就不成問題,產品常常供不應求。王麟權得意地笑稱自己是“廁所裏淘黃金的人”。

與王麟權不同,溫州人李剛的創意的基礎是對城市地深入了解和自身積累多年的行業經驗。原來李剛初來深圳時,原本打算隨大流與朋友一起合夥投資房地產生意,但後來他卻108°大轉彎,獨資在深南中路開了一家有相當規模的書店,裏邊林林總總全是世界名著、傳記文學、藝術欣賞之類格調高雅的圖書。不少人勸他有稱深圳人隻知賺錢,無暇讀書開書店隻會賠錢。李剛卻自有他的道理:首先投資書店的資金遠遠小於投資房地產;其次偌大的深圳市缺少一間相應規模、相應格調的書店;再次深圳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界精英,這一批人對圖書的品味不低而且也必須通過讀書不斷提高充實自己;最後自己曾在書店工作過,有過十幾年的圖書銷售工作經驗。果然李剛地精心經營下,書店生意紅紅火火。

有一個經營服裝的溫州人,某一天突發奇想,將攤位上擺放得井井有條的衣褲故意亂堆放,同時高喊“賤賣!”“便宜貨!”因此,吸引了不少家庭主婦,他們圍在小攤周圍,一眨眼功夫全都賣完了。爭先恐後地搶購。實際上,這些衣褲的價格,一點兒都沒有降價。為什麼卻一下子變得暢銷了呢?這是因為一般家庭主婦都喜歡貪小便宜。該溫州人正是抓住了她們的這種心理,使她們覺得亂堆亂放的衣服一定是便宜貨,從而達到了自己銷售的目的。

溫州人“無中生有”的智慧,讓他們克服了各種資源稀缺的先天不足,憑借創造精神,創造了許多神話。沒有畜牧業溫州的水頭鎮、郭溪鎮,成為全國最大的皮革生產基地;不產棉花,紡織企業也沒有的龍港鎮、宜山鎮,成為再生布的生產基地;溫州沒有汽車生產企業,過去也沒有摩托車生產企業的塘下鎮,成為全國四大汽摩配生產和銷售基地。創意——這一精明的本質,讓溫州人越來越精明,而精明的頭腦使得溫州人猶如一塊金子,放在哪兒都發光,都能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