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原文】
全師①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②。
【原按】
敵勢全勝,我不能戰,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
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一夕拔營去,留旗幟於營,豫③縛生羊懸之,置前二足於鼓上,羊不堪倒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相持數日,始覺之,則已遠矣。可謂善走者矣。
【注釋】
①師:古代兵製,2500人為師,五師為軍。這裏為軍隊的通稱。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左,古代以右為正,左為副;次,差的意思。咎,災禍,過失。此句意為軍隊撤退暫守,免遭禍害,這也通常是用兵之法。語出《周易·師卦》。爻辭曰:“師左次,無咎。”《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③豫:事先有了準備,預先。參見《戰略考·南宋》。
【原文今譯】
全軍退卻,避開強敵。這種以退為進的軍事策略,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原按今譯】
敵人的兵力占絕對優勢時,我方不能戰勝他,隻有投降、求和,或者撤退。投降,是徹底失敗;求和,是半敗;撤退,就沒有失敗。沒有失敗,是轉敗為勝的關鍵。
如宋代畢再遇與金人對壘時,有天夜裏他把部隊全部撤走了,隻留下旗幟在陣地上,並預先把活羊吊起來,把羊的兩隻前腳放在鼓上,羊倒懸著很難受,放在鼓上的兩條腿亂動,把鼓敲得咚咚作響。金人沒有察覺,這樣相持了好些天才發覺,而這時畢再遇已走遠了。應該說,這是善於運用“走為上”的典型例子。
【通解】
此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原指事情發展到無可奈何的地步,別無良策,隻能出走。在軍事上,此計是指在敵強我弱、我方無法取勝的情況下,主動撤退,保存實力的一種謀略。
古人對此計多有論述。《孫子兵法·計篇》:“強而避之。”《吳子·應變篇》:“不勝速走……退還務速。”《淮南子·兵略訓》:“實則鬥,虛則走。”《百戰奇略·退戰》:“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在現代,毛澤東在戰爭實踐中總結出遊擊戰十六字訣,其首要一條就是“敵進我退”。
此計有如下含義:
(1)以退為進。如果敵人具有絕對優勢,我方強攻無力而又固守不能,最好的辦法是有計劃地組織撤退,以便積蓄力量,尋機東山再起。今日的退卻,是為了明日更快地前進。這就是“退一步,進兩步”的道理。
(2)知難而退。客觀上辦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人為強求,否則盲目蠻幹,會貽害無窮。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一種明智的抉擇,可以避免時間上的浪費和力量上的損失。
(3)急流勇退。指人在得誌時,為保持名節或避免禍端及時隱退。事情發展到頂點,便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古訓有“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說法。文種不聽勸告,貪戀祿位,最後被勾踐所害。石守信反應敏捷,請求宋太祖釋去兵權,得以終老。曆史的教訓曆曆在目,不可不察。
此計可以通俗解釋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因此,若能取勝,就不要先走。“走為上”的意思不是說此計是三十六計中最高明的計謀,而是說在處於劣勢時不要硬拚,及時撤離乃是上策。稍遇挫折,便喪失信心,望風而逃,這是典型的逃跑主義,不可與“走為上”相提並論。
【運用】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南北朝時期,蕭道成於公元479年代宋稱帝,國號為齊,曆史上稱為南齊。蕭道成死後,武帝、昭業先後繼承皇位。不久,蕭鸞陰謀殺害昭業和他的弟弟昭文,自己登上了皇帝寶座,號稱明帝。蕭鸞總擔心有人推翻他的帝位,便凶殘地除掉了蕭道成的許多兒孫,以及一些老臣舊將。
王敬則是南齊的有功老臣,他為齊高帝蕭道成取得皇位曾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很受朝廷上下的敬重。蕭鸞表麵上也很尊重王敬則,還給他優厚待遇,可內心深處卻生怕他與自己為敵。
當時,王敬則任會稽太守,離朝廷比較遠,蕭鸞很不放心。蕭鸞派人了解王敬則的情況,監視他的行動,處處防備他。後來,幹脆派大將領兵秘密防守王敬則。
蕭鸞的行為激怒了王敬則,他一氣之下果真起兵造反。王敬則率領上萬兵馬,很快就衝散了蕭鸞派的守兵。跟隨王敬則的老百姓也有十幾萬人,個個手拿鐵鍬、鋤頭,浩浩蕩蕩,一路向京都建康進發。
這時候,蕭鸞正生病臥床不起,王敬則突然起兵反叛,朝廷上下都十分害怕。蕭鸞的二兒子寶卷,叫人爬上房頂瞭望,看見征虜亭火光衝天,以為是王敬則率兵來了,嚇得連衣服也顧不上換就要逃跑。
王敬則聽說了這件事,得意洋洋地說:“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策,我料定蕭鸞父子隻有逃跑這條路了!”
不久,王敬則因為寡不敵眾,慘遭失敗。
劉備借口脫身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眾投靠了曹操。曹操表奏漢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讓他留在許都。劉備表麵上得了官職,實際上無權無勢,時時處處受曹操的控製。
劉備深為自己壯誌難酬而苦惱,恨不能生雙翅飛出許都。為迷惑曹操,劉備故意學圃種菜。曹操覺得劉備胸無大誌,漸漸地對他失去了戒心。
一天,劉備與曹操閑坐,軍兵報告說袁術欲棄淮南而投河北。劉備聽罷暗想:曹操欲滅袁術已經很久,我何不以此為借口逃離許都呢?於是,劉備對曹操說:“袁術北上必然過經徐州。我打算率一彪軍馬在半路截擊他,置袁術於死地。”曹操猶豫了一下,然後說:“明日奏請天子後再起兵吧!”
次日,劉備恐曹操中途變卦,親自奏請獻帝,要求率兵去討伐袁術。獻帝應允後,曹操令劉備總督五萬兵馬出征。
劉備回府後連夜收拾鞍馬,掛上將軍印,催促關羽、張飛立即起程。關、張二人問其故,劉備答道:“吾在許都乃籠中之鳥,網中之魚。這次出征,乃魚入大海,鳥上青霄,再也不受籠網的羈絆了。”關、張聽罷,如夢初醒,隨劉備率兵馬疾行而去。
劉備剛出許都,謀士郭嘉就得到了消息,他向曹操進言:“丞相為何遣劉備去討袁術?劉備一去可就不複返了。此乃放龍入海,縱虎歸山啊!”曹操遂起後悔之心,急令許褚率五百精兵截回劉備。
劉備在出師前為防止曹操變卦,不僅得到了曹操的將令,而且在獻帝那裏得到了鈞旨。此刻許褚來攔截,劉備三言兩語便把許褚說得無言以對。許褚無奈,隻得率眾回許都向曹操複命。
劉備這一走,如同籠中之鳥重返山林。以後,他招兵買馬,禮賢下士,請諸葛亮出山,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操。後來,曹操每每想起劉備的出走,便嗟然長歎,悔之不已!
劉伯溫功成身退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誌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疾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漩渦中抽出身來,急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裏,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弈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丞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麵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裏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於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裏,一月後逝世。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隱退故裏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於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鬥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身。
華盛頓辭職當農夫
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主動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國王當農夫,回到了蒙特維爾農莊當他的種植園主,重溫“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綠陰下享受寧靜的生活”。嗣後,即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華盛頓又主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終身製,可以說,華盛頓的任職與辭職,都是為國為民,不存在為個人索取什麼,這充分體現了一個偉人的坦蕩胸懷和一位將帥崇高品格的風範。1782年,美國獨立戰爭已結束,勝利後不久,一些階層和集團都主張華盛頓效仿英國政體——君主製,登基做美利堅合眾國的國王。華盛頓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對此,華盛頓表示憤怒和堅決反對。他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著想,或者你們還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1783年12月23日,華盛頓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還大陸軍總司令委任狀,返回到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恢複了一個平民的身份。
美國獨立後,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和奴隸主聯合專政。當時,軟弱的聯邦政府毫無實權,國庫空虛,負債累累,投機商人囤積居奇,大發橫財。作為革命原動力的廣大人民群眾仍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此,美國人民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1786年秋,在獨立戰爭發源地的馬薩諸塞州爆發了一場謝斯農民起義。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果實正“瀕臨混亂和毀滅的邊緣”(華盛頓語),為此,華盛頓決定再度出山。1787年,華盛頓主持製定憲法會議。1789年,華盛頓又以他的特殊地位、榮譽和聲望,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憲法規定,每屆總統任期4年。華盛頓連任了兩屆後,就在他離世的前一年(1798年),在美法關係惡化、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已經卸職回到蒙特維爾農莊的華盛頓,又應新總統的召喚重披戎裝,擔任一支新建軍隊的總司令,繼續為國效勞。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華盛頓任職與辭職的本質所在!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個師,3000輛坦克和幾千架轟炸機,一下子將英法聯軍壓到了法國北部的一個名為敦刻爾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肯尼迪向羅斯福總統發去了一封電報說:“一切都不可挽回了,隻有奇跡才能拯救英國遠征軍免於全軍覆滅。”羅斯福總統看著這份電報,半天沒有說出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