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後宮的建築格局為四進,殿宇莊嚴。廟內的刻工呈現出古樸而精細的麵貌,令人讚歎。正殿重簷的燕尾脊淩空欲飛,線條流暢;正殿的屋簷、梁柱、石鼓、窗欞及殿內各處的裝飾雕刻,均表現出古樸精細的雕琢手法,尤其是門檻窗鏤木刻的“鳳凰富貴長春圖”,細膩精致,栩栩如生,是廟宇木刻作品的佼佼者,充分展現了當年閩南工匠們的非凡技藝。全台灣眾多的媽祖廟中,媽祖塑像的麵容或者紅麵,或者烏麵,唯獨天後宮是欽封的“天上聖母”,所以是獨一無二的“金麵媽祖”。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神誕日的時候,天後宮都要舉辦大規模的媽祖海上祭祀活動,借以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荷蘭侵略者韋麻郎率領艦隊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占領了天後宮。當時的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聞知後,亦率領軍隊,在天後宮會見韋麻郎。沈有容鏗鏘陳辭,義正詞嚴,曉以利害,要求荷蘭侵略軍退出馬公島。韋麻郎自知開戰沒有勝算,於是灰溜溜地離開了澎湖。沈有容的大義凜然,慷慨陳詞,書寫了中國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光輝一頁。這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向全世界明確表明:澎湖和台灣是中國神聖的領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容不得絲毫的侵犯。
後來,鄭成功東征逐荷,施琅收複台灣,都曾在天後宮附近駐軍。清廷統一中國後,康熙皇帝曾欽賜“神昭海 表”匾額給天後宮,並派遣禮部郎中雅虎前來致祭,重修了廟宇。現在的大殿內尚存有當年雅虎宣讀的祭文之匾額。
天後宮的後進是“清風閣”,右壁嵌有一方石碑,碑高1.98米,正麵刻有“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11個字。就是紀念沈有容驅逐荷蘭侵略者這一重大事件而立的,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遺物,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石碑,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跡。
4、新加坡天福宮
新加坡的天福宮可以說是海外眾多媽祖廟的一個縮影。天福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曆時三年才建成。整座宮殿氣象巍峨,規模宏大,廟內寬敞雅潔。天福宮不僅建築風格酷似中國的寺廟,如琉璃瓦飛簷上裝飾著龍的圖案,而且建廟用的花崗石柱、木祭台等建築材料也都是從中國福建運去的,就連正殿奉祀的身穿紅袍的媽祖神像也是1840年從中國運去的。
新加坡華人都非常崇拜媽祖。在1840年4月天福宮還沒有完全建成時,新加坡華人便花費巨資,舉行了一次盛況空前的“迎神會”,迎接他們心目中的“天妃”從中國駕臨新加坡。
在天福宮正殿的最高處,高高地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麵題寫著“波靖南溟”四個大字,出自清朝光緒皇帝的手筆,大字的周圍是龍的浮雕,莊嚴肅穆。還有一塊題為“顯徹幽明”四字的匾額,是清政府派駐新加坡的第三任領事左秉隆奉獻的。這兩塊匾額使天福宮身價百倍。
天福宮之所以遠近聞名,除了上述的那兩塊匾額之外,還有自身的顯著特色。因為與其他廟宇不同,天福宮裏奉祀的不僅僅是媽祖。在被裝點得金碧輝煌的天福宮後殿裏,不但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也供奉著高達1米的孔子坐像,像的上方有一條紅布,貼著“孔子先師”四個金字。釋迦牟尼的塑像與孔子的坐像像遙遙相對。更為奇異的是,在孔子像的左右兩側,是觀世音像和彌勒佛像,前麵則是劉備、關羽、張飛的立像。這裏不僅有海上的女神,還有佛國的先祖、救難的菩薩,更有人間的文聖、武聖,看似雜亂的供奉,實際上表達的是人們祈求平安、增幅添壽、學問淵博、仕途順利等種種美好的願望。
媽祖短暫的一生雖未留下什麼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體係,但她的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高尚情操以及種種救人危難的英雄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媽祖去世之後,人們按照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複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以上這些詩句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說明了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知識小百科
你知道“澳門”一詞的由來嗎?
400多年前,當葡萄牙人抵達澳門後,由於媽閣廟建築雄偉,風光秀美,他們立即就注意到了,並對其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當葡萄牙人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及曆史時,居民誤認為是指廟宇,故此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曆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