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綜合護理(二)(3 / 3)

(2)取血注意事項:將血滴在試紙條上,新型血糖儀試紙可自動吸收血樣到監測區。

不要塗血,以免手上的油脂影響測定結果。

不要觸摸試紙條的測試區和滴血區。

避免檢測時血糖儀發生移動或傾斜。

(3)讀取數值並準確記錄。

36.在選購血糖儀時應掌握哪些要素?

(1)準確度:應盡量與同時靜脈抽血的測試值相近,不可相差太懸殊,否則就可能出現延誤病情的悲劇。

(2)看服務:應了解血糖儀的售後服務工作,試紙的供貨情況是否到位,防止出現“有炊無米”的情況。

(3)看機器運行情況:比如采血針是否鋒利,需血量的多少,機器讀數的時間,顯示屏的大小與清晰度,電池的更換方便與否,機器是否美觀,大小如何等等。

(4)看價格:在血糖儀選購中價格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質量,但一般比較好的血糖儀都在千元上下,對很多家庭也是一筆額外負擔,需要綜合衡量。

37.血糖與尿糖有何不同?

尿糖測定簡便易行,與血糖監測比較存在以下缺點:

(1)隻有血糖超過一定數值時,葡萄糖才能從腎髒過濾並排出。有些患者(如老人及腎功能不良的患者)腎髒排泄糖的能力差,尿糖檢測不能真實反映他們血糖水平。

(2)尿糖僅在檢測高血糖時有效,對發現低血糖毫無幫助。

(3)尿糖檢測不如血糖檢測那麼精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尿量影響(尿量少時尿糖加號會增加),腎糖閾,腎髒疾病,運動,尿路感染,婦女月經期,服用維生素C、水楊酸鹽等藥物,另外尿糖不能反映低血糖。

在患者腎髒排糖能力正常的情況下,尿糖測定結果與血糖水平之間是一致的,尿糖測定結果對於血糖水平的估計有一定參考作用。

38.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定期監測血壓?

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發病率約為50%,是一般人群的4~5倍。高血壓常常引起心腦血管的並發症,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血壓監測尤為重要。最近研究表明,嚴格控製血壓水平可降低腦卒中44%,微血管病37%,視網膜病進展56%,視力惡化47%,明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腦血管並發症,減低死亡率。血壓應每周測量1~2次,控製在140/80mmHg以下,能夠在120~130/70~80mmHg更理想。血壓與血糖控製同等重要。

39.眼底檢查對糖尿病的護理重要嗎?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極大,尤其是糖尿病眼底病變,又稱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患者視力可完全不受影響,患者也沒有什麼不適,而到了視網膜病變的晚期,因為出血而影響視力甚至失明,治療非常困難,療效也不理想。對於糖尿病患者,應該每年檢查一次眼底,如果已到了視網膜病變的晚期,更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必要時用激光治療,預防出血。

40.糖尿病患者應監測的內容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應監測症狀變化:食欲、口渴、尿量、體力;應行下列實驗室檢查:血糖、尿常規(尿糖、血球、尿酮體)、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肝功、腎功、胸透、心電圖、眼底、尿微量白蛋白、血酮體;應行足部及神經係統檢查;應每日監測血壓,每月監測體重,計算腰臀比。

當患者有中斷藥物、胰島素使用,或處於其他疾病狀態(如發熱、心腦血管突發疾病)或過度勞累的情況出現時,應注意酮症酸中毒的產生。現在已有與微量血糖計一樣操作方便的血糖血酮兩用檢測儀器。當發現血酮體濃度升高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41.怎樣記好糖尿病自我監測日記?

每位患者都應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監測日記,並養成每天記錄的良好習慣,血糖自我監測的日記內容包括:

(1)測血糖、尿糖或HbA1C的日期、時間。

(2)與吃飯的關係,即飯前還是飯後。

(3)血糖或尿糖的結果。

(4)注射胰島素或服口服降糖藥的時間和種類、劑量。

(5)任何影響血糖的因素,如進食的食物種類及數量、運動量、生病情況等。

(6)低血糖症狀出現的時間,與藥物、進食或運動的關係,症狀的體驗等。

每次去醫院看病時應帶好你的血糖監測日記,與醫生討論如何調整治療。為了便於您記錄,我們為您設計了血糖監測表格。

42.出現哪些情況必須去醫院了?

(1)對糖尿病感到沮喪或者焦慮;

(2)在執行飲食或者運動治療計劃中遇到了麻煩;

(3)血糖持續高於預定水平、胸悶、胸痛;

(4)頻繁出現嚴重的低血糖;

(5)出現原因不明的高血糖或者低血糖;

(6)不清楚該怎麼用藥;

(7)不明原因的腹瀉和便秘,皮膚幹燥或出現潰瘍;

(8)性功能明顯下降,感覺四肢麻木或者刺痛、肢體無力;

(9)發現視物模糊,視力有改變。